坚守大学根本 迎接未来竞争
大学,有一种财富叫历史,还有一种财富叫现在和未来。
大学,有一种精神叫传承,还有一种精神叫开拓与创新。
年轻的城市型综合大学,能够留给历史的,恰恰是不走寻常路的大胆创新,是面向未来的积极建设。
1978年,如果没有创业者们的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大学办学模式,就不会有成大的诞生。
2008年,如果没有“双百工程”的大胆提出和有力推进,就没有学校师资队伍量与质的飞跃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队伍基础。
2010年,如果没有附属医院的并入,就不会有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成功申报和医学学科的发展。
2010到2013年,如果没有川抗所划转项目的启动和持续努力,学校就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不可能拥有现在办学层次的提升速度。
而这一系列决定了学校发展走势的行动,在最初提出时都曾被视为不可能,在具体实施时都曾经受重重的阻力。是坚毅和执着成就了今天。
抓住机遇,创新思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我们这所学校增添底气的同时,更为我们树立一种思维方式:不走寻常路,错位发展,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大学形态的塑造中我们已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但面向未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年轻的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发展,在这个春天,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一道,进入深水区,打响攻坚战。
今天的成大,面对的是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更加难以攻克的现实堡垒。
2013年5月,中国教育在线权威发布2013高招调查报告,“生源危机向本科蔓延”、“高校倒闭或将不可避免。”这样醒目的标题刺痛了我们的神经,“本科高校招不到人,不仅是因为高考生源在下降,它还与社会对学历的追求越来越高,与人们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认可有关。”权威数据下的权威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再一次广受诟病,高校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地方高校如何转型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艰深课题。
冲击还来自一种叫做“慕课”的舶来品,“MOOCs将炸开大学的围墙,炸醒昏昏欲睡的课堂,把老师和学生炸到世界几百年来最深刻的教育浪潮中去跳舞。”这一次,不再是大洋彼岸的人们闲来无事搞出的娱乐社交的小玩意儿,MOOCs井喷并持续发酵,甚至有人认为,“慕课”关乎大学存亡。
“慕课”的作用力到底有多大,还有待时间来检验。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它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可能,为教学评价与教学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慕课”的兴起更让我们重新思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些,都事关“教学质量”。
无论是“慕课”,还是大学,都处在高速发展变化之中,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型综合大学,我们有必要回答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命题。
当波及全球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正无有穷期地增强着全世界的社会整合时,我们应该如何参与这种融合,又该如何保持我们自己精神的独立?
当“常春藤”不再封闭,当学生不需要走进教室就能接受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学时,传统的课堂,其魅力和吸引力还能来自哪里?
当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仍灯火通明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时,我们那些还在吐槽新生早晚自习,还在憧憬大学田园牧歌的学生们,如何才能拥有我们期待的未来。
坚守大学根本,迎接未来竞争。这一次,不再是少数人的表演,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每个人做出改变。
静态的、单向式的网络课程,这离慕课还很远。
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这离好学风还很远。
只重工作形式,不探讨扎实内容,这离我们用心做事还很远。
第三次创业,使命与责任同在。内涵建设,提质升位,压力与动力同在。年轻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应体现着现代、高效、超前的城市型特征,站在大学发展的前沿,身体力行地建设面向未来的大学。
(文/春夏 刊于《成都大学报》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