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坐轮椅游中国后吐槽残疾人设施,但称赞中国人热情

24.09.2015  20:11
詹姆斯•巴拉迪(James Ballardi)
              未曾规划通行路线,英国人詹姆斯•巴拉迪(James Ballardi)便坐着轮椅游遍了世界。旅途一直一帆风顺,直到他到了中国。
          4月26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了巴拉迪撰写的文章,他在文中叙述了坐着轮椅游中国的过程。他说:“ 中国人并不缺乏友善的举动,尽管你根本猜不着下一件稀奇古怪的事会从哪冒出来。这样的中国迷人,也折磨人。
              “我和女友在11个月间环游了世界。我们到过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美国、日本和韩国,一路畅通无阻。
              巴拉迪写道,到达行程的下一站前,他们不会事先搜索可供轮椅通行的便利设施,只是尽情享受着轮椅上的旅行。“若是碰到楼梯,我便跳下来用手和膝盖爬着上楼,然后再坐回去。这时候,女友就在后面替我推轮椅。听起来真够麻烦,但这对我们而言寻常至极——一点小小的不便而已。
              他说,32年来,他坐着轮椅往来各地,原以为去哪旅行都已准备充分。但到了中国一些地方才知道,这不过是他心中所想的。               “开往北京的夜行列车上,我向窗外看去,发现中国的城市大都平坦,这对我可是个好消息。背负着一年的旅行补给,我习惯于尽可能避开一切陡峭的山地。”他写道。
              “可才下火车,好消息就全成了泡影。 在一些城市,即使只是坐着轮椅完成最基本的任务,也和在饥饿游戏里奔命差不多。 ”               “比方说过马路吧。哪怕一条小街也可能意味着生死考验。这些城市的司机开起车来横冲直撞,我可没见过这个阵势。他们不打手势也不给眼色便故意调转方向。”               “多数行人成群结队地穿越马路,大概是觉得人多更安全。我不知道轮椅怎样才能顺利地融入混乱的人群——我得学会留意面前的胳膊肘,然后挤进驶来的车流之中。若是胳膊肘离我的轮子太近,他们就得当心碾碎脚趾,折断脚腕。”巴拉迪抱怨道。
              他说,类似过马路这种物竞天择一般的竞争意识似乎在他到过的所有地方都根深蒂固。火车站电梯上,全速冲向队伍最前端的是检票员。市场里,讨价还价最起劲的人最有钱。马路上,开得最惊险的汽车个头儿最大。               “干嘛不等一等,挑个僻静一点、不容易相互冲撞的地方过马路?这里面有个缘由。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要道都用大铁栏杆拦了起来,爬过去是不可能的,行人只好走天桥和地道。天桥和地道往往有楼梯,有的有电梯,可惜要么坏了,要么非有钥匙才行,而我找不着钥匙。 ”他说。
              “要想找个安全一点的地方过街,动不动就得兜上三刻钟的圈子,因此要想穿过马路,我看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点勇气。
              巴拉迪指出,多数英国人都对无障碍设施的缺乏表示不满,这些设施也许过于昂贵。但他并不抱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商业领域,想叫人们在看不到经济回报的设施上投入资金,这简直就是苛求。               “ 但就算是我这样的实用主义者,当我冷不丁撞见一根门槛——也就是一根横在门下面的木梁——也免不了觉得当头挨了一棒。三分之一的中国建筑都有门槛。据传说,他们这是为了防鬼。但为了穿过一道门,我得从轮椅上下来,跨过门槛,把轮椅抬过去,然后再坐上去。平均一天观光下来,我得把这套动作重复上三四十次。 ”巴拉迪显然不了解也不适应中国文化。
              不过,巴拉迪又说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带着这种看法,你兴许以为我在中国总是遭人敌视,这不怪你,然而远非如此。中国人对轮椅好奇得很,这份好奇绝无恶意,但能叫你筋疲力尽。”               “ 据我观察,众人无论在哪看到轮椅都格外喜欢拍照,尤其在我尽力爬上山坡或者楼梯的时候。 说得公正点,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更乐于看到轮椅,而不是专门对我有什么兴趣。顺着他们的视线,你可以找到轮椅的后轮和地面之间精确的接触点。”
              但巴拉迪承认,也有些令人惊喜的例外: 比如成都,那里有不少的坡道;比如去西安的列车上,我遇到了乐于助人的民警;比如在深圳火车站,有对夫妇借了零钱给我,我好去自动售货机上买东西;比如应晨(音)——我在杭州站遇到的生物学学生,他替我找来了拿电梯钥匙的保安。
              (编译 徐晓星 上海外国语大学iChina媒体工作室为报道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