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物远离破坏性地震“病灶”——访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徐锡伟
人物名片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他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应用研究,在揭示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大地震复发模型、青藏高原隆升机理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本报记者付真卿
“活动断层可以说是破坏性地震灾害的‘病灶’。”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期间,记者专访了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徐锡伟,他向记者介绍了我国对地下活动断层的研究探测最新情况,并透露我国正在研究制定《活动断层避让强制性标准》,让建筑物远离危险区域。
指引城市规划97座城市完成活动断层探测
“汶川特大地震让地震研究人员们认识到活动断层的巨大危害。“徐锡伟说。
他进一步解释,地震带来的破坏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震动破坏,另一个是断层错动破坏。震动带来的破坏相对较小,只有年代较老、抗震设防不足的建筑物才会在震动中受损甚至倒塌。但断层错动带来的破坏则是巨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汶川特大地震中的北川县城与汶川县映秀镇,事后探测发现活动断层正好通过了这两个城镇,映秀镇的地面垂直错动达到2.4米,北川县城部分区域更达到6米到7米左右,很少有建筑物能够承受如此大错动带来的破坏。
“如果我们能够定位活动断层,让建筑物远离它,这样不就更安全了吗?”徐锡伟介绍,此后我国开始了对城市和非城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国97座地级以上城市的地下活动断层探测。而且通过这项工作,切实地引导了城市规划方向。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银川市,原本该市的规划是向东发展,但随后探测发现东面存在活动断层,最终银川市修改了发展规划。”徐锡伟说,对于东面的活动断层地带,银川市将其规划为绿色走廊,其中的建筑物遵循只拆不建的原则。
拟制定强制标准让建筑物远离活动断层
除了城市,我国非城市地区同样存在着活动断层。徐锡伟介绍,对于这些地区的探测,是采用填图的方式,基本能确定断层可能影响的区域。目前我国已完成了130条非城市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填图,这项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要将全国范围内的活动断层全部探测完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徐锡伟介绍,单依靠地震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在系统总结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内容、技术路线等基础上,去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活动断层探测》国家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以吸引有相应资质的科研机构和专业队伍一起来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
不仅如此,中国地震局还申请制定《活动断层避让强制性标准》,目前已经立项。“一旦有了这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各行各业在建设过程中就要主动避开活动断层,这将在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徐锡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