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地质专家在成都商讨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

09.05.2015  22:57

  中新网成都5月9日电 (记者 安源)9日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第四届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国际学术大会”在蓉召开。来自20余个国家的100多位中外顶级地灾专家在为期三天的会上重点讨论强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估,强震区地质灾害启动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地质灾害防控与监测预警等问题。

  据介绍,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省处于地质环境脆弱、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带,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七年前在汶川发生的8级强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尽管,目前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强震后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没有终结,重建过程中及重建完成后仍然发生了诸多地质灾害,尤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主,给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了严重威胁。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表示,前不久发生的尼泊尔8.1强震也触发了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地震,其中热索桥公路滑坡总方量约270万立方米,是目前已知尼泊尔地震在中国境内触发的最大规模的滑坡体,已堵断吉隆镇通往中尼口岸的公路10余天,同时堵河形成小规模堰塞湖,影响巨大。因此,共同的挑战使中外科学家们走到了一起,来共同探讨和研究地质灾害风险。本次召开“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的国际研讨会将全面展示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供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

  据了解,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汶川地震后,对震区地质灾害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和应对措施研究,为解决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贡献了一大批重要成果。根据实验室对汶川强震的跟踪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震后地质灾害活跃期将至少持续24年,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活跃程度将以4-6年为一个周期,呈震荡式的衰减下降,并最终恢复到震前的水平。实验室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实验室客座教授尼克·伦格斯获得了2014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