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大战”背后的央企整合“大戏”

01.06.2016  10:35
  土地市场的热点话题莫过于“地王”的诞生了,尤其是去年下半年至今,随着市场基本面的回暖,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合肥等城市“地王”现象频现,各大开发企业在一线城市、部分核心二线城市掀起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导致地价屡屡创新高,重点城市“地王”频出,甚至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
  而在上述城市“地王大战”中,央企地产企业的力量不容小觑,不少“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属于央企所为,甚至有些拿地行为不能用常规逻辑解释。那么,央企地产企业为何在土地市场上频频出手制造“地王”?其背后的战略思考是什么?
  其实,央企地产企业的“地王大战”背景应该追溯到2010年的“退房令”。当时,国资委要求78家非主业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如今已经5年过去,虽然2014年国资委确立保留地产业务的央企从16家扩至21家,但并不意味着已经获取“房地产牌照”的央企已经“安全”,没有被其他企业整合的风险。
  而从央企地产整合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央企没有充裕的土地储备,并且从企业估值的角度来看处于“弱势”,极有可能会被其他央企合并。由此来看,央企地产企业不惜成本拿“地王”,扩充在一线城市、核心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其考虑的出发点并不完全是按照成本和收益的常规测算。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央企地产企业不惜成本拿“地王”,扩充在一线城市、核心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增加公司的估值,其背后更大的局是为自己在央企地产企业整合与重组过程中增加“话语权”。
  比如,中海与中建地产重组完成后,再与中信地产住宅板块业务合并,增加了其环渤海及珠三角等区域的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巩固并提升了其千亿元级开发商的地位;招商地产因为母公司资产的注入成为招商蛇口,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市值开发商;保利地产与保利香港重组也在进一步推进过程中。重组后形成的“巨无霸”联合体,将成为这些房企争夺央企地产企业后续重组“话语权”的重要砝码。
  尤其是对中海、保利地产、华润置地“千亿元级规模”(基本坐稳,不存在被合并的风险)以外的央企地产企业而言,如果通过重组和整合的方式可以获得其他央企的资产,那么,才有可能与中海、保利、华润相匹敌,未来才能有“话语权”,也有机会合并其他央企的资产,最终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一定会突出。而且,“地王”可以增加企业估值,当合并重组消息落实后,资本市场上的超额收益表现远远高于拿“地王”所付出的成本,此时不惜代价拿“地王”将在未来资本市场上得到回报。
  由此可见,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的市场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将呈现出规模化聚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的特征,“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成为“新常态”。上述品牌房企重组完成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形成若干个“巨无霸”型的央企房企。届时,“大者恒大,强者恒强”局面的形成,最终将推动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从当下央企重组与改革的角度来讲,笔者预计,“十三五”期间,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尤其是央企地产企业,有可能会利用地产重组加速开放的机会,接盘其他国企“退房”资产。这样的现象在73家央企地产企业当中,极有可能会频繁发生。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