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破解贫困

30.06.2015  11:03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的山区一方面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另一方面许多地方仍属欠发达地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突破贫困的因循

  近年来,我国多山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总体而言,山区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除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外,产业模式落后、人才外流、资金缺乏等原因制约了山区发展。

  有学者表示,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优势发展资源向大中城市集聚,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挑战,山区尤其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概括了制约山区发展的一些因素:第一,山区的产业发展基础普遍较差,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依然普遍,产业链条短、种类单一、发展积累水平低,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第二,一些地区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思路还不够开阔;第三,科技教育水平落后,贫困山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众的经济行为容易受到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接受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与思想相对缓慢;第四,自然环境脆弱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经过调研,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代明特别强调了交通、投资与人才对山区发展的重大影响:“越落后越无力改善交通,越不改善交通越落后”;“经济落后导致外来投资不足,外来投资不足导致经济落后”;“越落后越无人才吸引力而产生人才外流,人才越外流越加剧经济落后”。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要想改变落后山区的发展现状,就要“把脉”问题,找准症结,用有效的政策措施突破既有的困境,促进内外积极因素有机结合,帮助山区实现脱贫目标。

   急需全国山区发展规划

  学者认为,不能仅将山区看作发展的“包袱”,应看到其发挥的生态屏障作用与具有的发展潜力。山区发展,突破瓶颈是释放其潜力的关键。除采取加强工业和旅游业的引领、产业承接等措施外,全国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逐渐缩小“山海差距”(即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招商引资必须有较大突破。对此,代明建议,应当规范政策招商、强化服务招商、突出环境招商、探索以市招商、重视以商招商。

  在周民良看来,要突破瓶颈,必须立足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将中央援助与培育自身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把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想方设法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还要有好的规划思路和方案。为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利用国家层面与地方的智库资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方一平认为,目前,急需一个由国家主导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政策可行的全国山区发展规划,作为全国山区发展的科学蓝图和科学依据。

   留住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既是山区发展的良好条件,也是发展与建设的现实约束。山区发展必须保护绿水青山,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引领广大山区人口脱贫致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周民良认为,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往往一经破坏便难以修复甚至不可逆转,谋求短期的经济收益而付出巨大的、长期的生态代价得不偿失。因而,贫困山区发展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不仅有损本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可能给整个流域包括下游带来生态灾难。

  连片贫困区,多分布于山区,身陷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间恶性循环的“PPE怪圈”。有学者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突破上述怪圈的根本途径之一。

  在贫困山区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应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周民良表示,在这一过程中,要提高城镇和城市的安全标准。采取集约、循环、绿色、低碳的布局模式,在安全方面投入的资本会较小,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会减少;而粗放规划、经营和管理的城镇和城市,不仅要承担巨大的安全投入,而且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反而可能会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