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创业落地生根系列报道之五:在实际摸索和探寻中诞生的创新

06.07.2015  18:09

  文强,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2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一个勤奋务实的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光立方项目由梦想变成现实,离不开不断的摸索和反复的探寻。


文强在检测光立方效果  

  精于学业  助推创新

        光立方是一个长、宽、高由  8×8×8  个LED  灯组成的真实  3D  立方体显示器。光立方制作团队队员只有  3人,文强是光立方制作团队的负责人。他专业成绩优秀,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验室就成了他进行“二次学习”的好地方。他喜欢根据自己所学,在实践中动手去设计一些小物品,也时常在做硬件的过程中加以创新。他说:“光立方让我更加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运用所学习的专业能做出哪些创新。”

  在完成光立方之后,文强没有停止探究的步伐。目前他正在做另一个项目——四轴飞行器。他说,不论是光立方还是四轴飞行器的制作过程都让他体会到,专业知识是项目得以完成的基础,不仅要学牢还要学精。这些知识一是来自课内所学,二是来自广泛的课外涉猎。“创新很难,我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改,去拓展。”
  

  IT培优平台提供支持

    与文强的光立方密不可分的  IT  培优平台,是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1  年起自发创办的由学院老师带领、学校提供多方面支持的学生组织。正是在  IT  培优平台的推动下,才诞生了光立方。在  IT  培优这个平台里文强收获良多。他说,团队有老师引导,这也使得他在最初做项目时不至于无所适从。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责任感增加了他做项目的动力。

  文强大一的时候加入这个平台,“那时候比较活跃,所以被选为了编辑组下嵌入式的负责人。当时我热情满满但不够踏实,在后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学习的过程中,才懂得了沉下心来的重要性。”谈到在  IT培优平台的生活时,他提到了被他和同学们亲切称呼为“樊哥”的一位老师。把自己喻为“后勤部长”的“樊哥”,总是积极地在学院及学校间协调解决实验室同学的后顾之忧,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实验环境。

  光立方的那些事儿

        回首自己与光立方的那些事儿,文强说开始时自己能力不够也曾走过不少弯路,比如在增强和提高电路安装衔接的美观性和安全度时。

  与光立方的结交是三思而定的。最开始他与团队队员们商量做什么设计的时候,有“四驱机器人”、“LED旋转灯”等的选择,反复思量后,他们决定了挑战光立方。为制作光立方,文强进行了很多前期准备,比如电路图设计、通过网上交易平台购买制作材料等,而团队的另外两位小伙伴也夜以继日地投入光立方程序的编写中。他说:“做项目有时会很辛苦,很多时候还要熬夜到很晚,但既然挑战开始,就没有退缩一说。”

  在光立方的制作中,他认为自己在起始阶段还是有些急躁,考虑不周,不够细心,也遇到过困难。他提到在制作光立方时与焊接的较量。作为“纯秀才”,对电光火石的焊接也是属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掌控不好焊接强度,面对被自己牺牲的材料还是狠狠心痛了一把。他说:“在尝试与失败中反复琢磨,我的焊接技术逐渐熟练,才避免了更多的材料被  ‘牺牲’。”

  文强说,光立方的制作让他看到了知识和动手能力并重才能有创新,创新就一定要多读书,不能靠凭空想象,必须要有知识做铺垫,在实际摸索和探寻中创新。(本报记者  王娟  潘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