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基层]“不一般”的新都高院新村

31.03.2014  11:41

2012年因为一次采访,我路过新都区新繁镇的高院村。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水泥铺的村道,车一过就飞起尘土,有的农房很破旧,好一点的贴着瓷砖墙。当时有农民告诉我,村上准备搞“拆院并院”。我不以为意,“拆院并院”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产物,已经搞了十来年,案例遍布各区(市)县,算不得新鲜事。

今年初,关于高院村的消息多了起来,据说打造得“不一般”。到底“不一般”在哪里?3月25日,我驱车来到高院村,一探究竟。

□四川日报记者 刘莉

小组生”凸显新农村综合体特色

从成都市区往西北方向进入北新大道,出绕城高速后不到1小时,高院村到了。

刚进村,司机刘师傅就问:“这儿是个景点吧?”可不,路面铺的是柏油,一侧划出了红色的非机动车道,十分干净;道路两侧编起了整齐的竹篱笆,黄灿灿的油菜花耀眼,还有成片的柚子树在微风里摇摆;放眼望去,村里别墅林立,青砖白墙斜屋顶木条装饰,典型的川西民居风。

高院村这个项目叫玲珑锦院,是我们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最新版本’。”新都区统筹委副主任王诚带着我逛村子。

这一次土地整理,高院村有238户农民参加,知名设计规划单位参与,玲珑锦院分成了5个组团,最少的组团只有20多户人家,彼此间有林盘、沟渠、湿地、农田间隔,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种的是柚子、橘子、枇杷等果树,是典型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

在村里,我遇到了正在忙着装修房子的何晓琴大姐。她家的新房子是“3人户”,三层小楼,面积150多平方米。“原来的老房子面积还大些,但路不好,车子开不进去。我喜欢新房子,这边路好,房子设计得好漂亮,比城市还好。”她说,老房子多出来的面积,村上承诺按照一定标准现金补偿。

她最高兴的是以后不用喝“钢管水”了,还能用上便宜的天然气,“原来是抽的地下水,水质很不好;用液化气一个月就要用一罐,120元,好贵嘛。

村民的事让村民决定

最开始,镇上和村上的干部向大家宣传建新村时,村民的反响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热烈。

这事不难理解,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能解决新村建设资金难题,但也意味着村民要放弃原有的宅基地。村民们也对有些地方修高楼的“老版本”有耳闻,何晓琴就心有顾虑:“我家还有2亩多地要种,要是集中到一起住,会不会离土地太远?”她不喜欢像城市那样的单元楼,因为农具不好放。

村主任李俊良还告诉大家,新村建起来后,大家也会有新的支出——每个月每户要交5—15元的清洁费,通水通气通光纤后,相应也会增加生活成本——把这些事情讲清楚,目的是让大家“自愿”参与。

村上决定把大家带出去“开眼界”。考察队搞了4、5组,总共去了100多人,包括两委成员、议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但真正打动大家的,还是第一套摆在面前的样板房。经过数次探讨,238户村民决定参加。

报名完成了,村里开了大会,选出了5人的房屋质量验收组,泥水匠出身的李仁全、高俊林被推选出来,代表大家监督工程。“融腾土地整理专业合作社”也随之成立起来,将预期节余的用地指标作为抵押,向新都桂城村镇银行贷款1300万用于项目推进。

房子很快修了出来,到了分房环节,镇上有一套完整的电子分房系统,但村民们还是觉得,最原始的办法最可靠。李俊良特意去买了只土瓦坛子,“抓阄,用不透明的坛子,大家都没得话说。

眼下,又有100多户村民报名希望能够加入新一批次的建设,或许不久,高院村又要变模样。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