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散文该不该着重突出“自我”?多位国内文坛大佬心中各有一杆“秤”
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讯(记者 张钎)散文界历来不缺乏声音,正如我们的生活中总排满喧嚣,不过当这种喧嚣己不足以刺痛人们的神经,渐渐的成了常态,也就显得平淡,乃至于还有些寂寞。然而,终究有人不甘于这样的寂寞,在场主义亦随之应运而生。8月20日下午,在场主义与中国散文的转型研讨会在眉山市举行。贾平凹、舒婷、阿来、孙绍振、谢有顺等60多名散文界大咖参与研讨。
研讨会现场
会上,散文作家们就在场主义的意义、作用和价值进行了激烈的争锋、讨论。有作家认为,在场主义还不很成熟,散文理论的建构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进行后现代主义话语表述时,会被极大地误读,客观效果将可能与低俗时代合谋。
对于这类观点,著名作家红孩认为,散文,不管是言情、写实还是议论,都应该不拘一格,现在很多作家在作品中过多的强调了“我”,而忽视了“你”、“我们”,人们习惯在文章中把自己当成评论家。红孩说,在场主义过多要求散文回归现实,并想方设法的给散文设置各类的理论建构。“如果散文非得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那么我认为这个散文就是失败的!”
作家发表看法
四川省作协主席、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场主义者们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开展文本革新的精神让人十分敬佩。它的深远影响将不仅仅在散文界,还可能在小说界、诗歌界,甚至思想界和理论界。”阿来先生说,我们在触及苦难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写出痛感,而且我们要写出苦难。因为苦难世界才是一个灵魂的世界。
在场主义是创立于2008年3月8日,由眉山周闻道为首发起,由周伦佑建构散文理论的中国当代第一个自觉的散文写作流派。在场主义散文追求无遮蔽,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奖自设立以来,一直坚守自己的审美本位和价值尺度,以鲜明的在场写作主张,推动引领着中国当代散文的转型。使自“五四”白话散文以来,延续百年的以抒情叙事为主的小(小品文)、美(美文)散文,正转向大品、审智散文,由关注内心转向关注社会,由归稳逃避式的风花雪月,田园牧歌,转向介入现实,承担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