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农大举行 专家“把脉”精准扶贫

07.06.2016  20:25
作者:刘磊 来源:教育导报

  
      日前,由四川省社科联、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在川农大成都校区举行。会议分享了国内精准扶贫研究成果,致力为脱贫攻坚贡献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

   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谷: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精准扶贫,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实、落细、落小。目前,县乡一级党政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政策、举措头头是道,但下到村户还是冷冷清清,老乡等着政府扶持,等着国家下拨资金的现象还较普遍,这种现象值得警惕。”省政府副秘书长、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谷在谈到当前的扶贫现状时强调。

  他回顾了我国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从“突击式扶贫”到“片区扶贫”再到 现在的“精准扶贫”。突击式扶贫,就是给贫困户“发鸡、发牛”,没有普惠,也没有产业规模、市场保障;而片区扶贫则 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县区党政重视的是区域经济,热衷抓大项目、大产业,抓公共设施建设,把老百姓晾在了一边,最后导致“扶农没扶贫,扶强没扶弱”;而现在提精准扶贫,条件已经成熟,因为农村的基础设施、产业、规模都逐渐上去了,贫困发生率也只有5 个百分点。“以前扶贫是‘大水漫灌’,现在变为‘精准滴灌’。”张谷说。

  对扶贫工作的科研方向,张谷给出了建议:“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关系,城市贫困 和农村贫困的关系,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关系,现行体制下如何做好扶贫资金整合等诸多问题都值得好好研究。”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周:社会扶贫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政府扶贫属于第二次分配,社会扶贫属于第三次扶贫。扶贫发生率越高,贫困集聚度越高,政府扶贫模式的适用性越强;而随着扶贫人口越来越少,扶贫分布越来越散,致贫因素越来越多,贫困瞄准越来越难,社会扶贫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周在报告中主要谈到了“社会扶贫”的话题。

  他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有意愿和有能力参与扶贫的人会越来越多,社会扶贫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他举例,10年前举办全国性扶贫活动,网上参与人数不上3位数;而现在举办省级扶贫活动,网上参与人数就达到了6位数。

  李周建议,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履行好各自的责任。政府可以设立扶贫进入门槛,将不达标的社会组织拦在扶贫门外,同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竞争。而社会组织在扶贫中应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加强对贫困群体、贫困地区农技人员、从教、医疗人员的培训,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及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 产业扶贫关键是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

  谈到产业扶贫的困境时,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讲了一个故事:河北某村,政府给每户贫困户发种兔,本意是让他们发展养殖业,但第二天,这些贫困户无一例外把种兔以25元一只变卖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究竟产业 扶贫该以什么方式来组织,如何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汪三贵说,像普遍提倡的“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做法,实际情况往往是大户,贫困户并没有加进去。所以得制定激励机制,让合作社(公司)带动贫困户一起做。

  他用重庆某地旅游扶贫的案例来 说,政府计划按每个贫困户 3 万元的标 准帮助发展旅游山庄,但 3 万元远远不够,贫困户也拿不出钱。怎么办,政府就把这些钱投入给已形成产业规模的旅游山庄,但要求必须带动这些贫困户,签订协议,包销这些贫困户的农产品。

  谈到教育扶贫的话题时,汪三贵说,教育扶贫短期目标是降低贫困家庭的受教育成本,而长期则是要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目前,基础教育最薄弱的阶段在哪里,我认为是学前教育。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的投资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回报是最高的,而现在缺的是合格的幼儿教师。”


新闻来源: http://jydb.newssc.org/page/259/2016-06/04/01/2016060401_pdf.pdf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