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土浅的贫困村如何摘掉穷帽?

10.08.2017  19:24

 

看着村民们期许的眼神,驻村第一书记立下军令状——责任在肩 志在脱贫

 

8月6日早晨8时,尽管天气炎热,西充县西碾乡桅杆坝村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浇水、割草、喂牛,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原来是山高土浅、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如今在第一书记庞志超的带领下,村民们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柑橘产业和肉牛养殖,产业有了,脱贫路子也有了。对于桅杆坝村的变化,村民们对第一书记庞志超心怀感激,“从县城来的这个小伙子看上去白白净净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还真有办法和远见!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畅通村民增收渠道

桅杆坝村地处西充县西碾乡,距场镇3.5公里,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面积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和村民观念落后等原因,该村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2015年7月,庞志超被西充县委组织部选派到桅杆坝村担任第一书记。“一日不完成脱贫目标,我就一日不回。”这是庞志超在桅杆坝村村委会上立下的军令状。“桅杆坝村辖8个组,共有328户、838人,党员21人、残疾人48人,贫困村民135户、贫困人口196人,今年目标是脱贫19户、44人……”一到桅杆坝村,庞志超便将村情摸了个门儿清,并定下了脱贫目标。“桅杆坝村要想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关键。”这是庞志超多次下村到户调研后的感受。他多次向县级部门争取,向西碾乡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召开帮扶联席会议,到村民家拉家常、听意见,最终决定结合桅杆坝村的实际,把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并利用土地流转,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在村里投资200万元发展起了肉牛养殖,建起了600亩柑橘产业园。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增收的门路。在位于桅杆坝村8组的佛源肉牛养殖场里,贫困户马德惠正忙着给牛喂草,他是肉牛养殖场的20名务工人员之一,每天的工作就是喂牛、打扫牛棚,一天有80元工资,这样算下来,一年仅务工收入就超过5000元。在柑橘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在给树苗浇水,眼前条理有序的柑橘树苗似乎喝饱了水,无惧烈日,长得郁郁葱葱。“我们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于2015年11月建成600亩柑橘产业园,全村贫困户利用土地、产业扶持基金入股产业园,待产业见效后,扣除合作社管理成本,其余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预计户均增收5000元。”庞志超说。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桅杆坝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一时间,全村上下谋发展的热情高涨。“以前的桅杆坝村,一条出村的烂泥巴路,路边垃圾较多、杂草丛生,村里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村委会办公室老化、房屋漏水……”回忆起刚到桅杆坝村时的情景,庞志超记忆犹新。如今的桅杆坝村,丝毫找不到过去“脏乱差”的影子。整洁宽敞的村道路、修缮如新的村委会办公室,水井打了、隧洞修通了、山平塘也建起来了,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站、留守儿童关爱室里充满欢声笑语…… “村民们期许的眼神是助推我工作前进的动力。”庞志超说,担任第一书记这两年多时间,除了带领村民自主发展产业、修建基础设施,他还积极向帮扶单位争取,购买了价值4万元的槐树土鸡共计3000只分发给贫困户喂养。他清楚地记得,去年春节前,他买了粮油,带着现金,对村上39户贫困村民进行慰问,一位贫困户拉着他的手说:“明年我们家要靠自己的努力脱贫,摘下穷帽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增强桅杆坝村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庞志超到西充县就业局寻求帮助,按摸准需求、对接市场的思路,为桅杆坝村200人“量身定做”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做到培训服务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如今,桅杆坝村村民在脱贫奔康的道路上,正大步向前。庞志超深知,脱贫攻坚的任务还没完,自己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为了桅杆坝村早一天摆脱贫困,他丝毫也不能懈怠。(南充市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