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0年同学会:少年已白头 仍习惯男女分开坐/图
1964年
大家一起到七中求学,拍毕业照时,男生穿着衬衫布裤,意气风发;女生扎着麻花辫,略显羞涩地微笑着
2014年
已近古稀之年的昔日同窗再度聚首,“从活蹦乱跳到走路需要搀扶,从花季少年到白发苍苍,能联系上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张上世纪60年代的毕业照,照片上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成了花甲老人。9月1日,1964届成都七中的60多名同学参加了同学会。毕业50年,昔日少年早已白头,却仍然习惯男女分开坐。
晒了上世纪60年代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的流行元素,有人笑言,“小脚裤子被视为奇装异服,连烫头发和穿西装的人也显得奇怪,流行的服饰是灰色和蓝色的中山装。”
昔日少年已白头 依然男女分开坐
50年前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女,50年后,这群已近古稀之年的昔日同窗再度聚首,共话当年。9月1日,记者在成都百花潭公园巴金慧园,见证了这场跨越半个世界的成都七中同学聚会。
“从活蹦乱跳到走路需要搀扶,从花季少年到白发苍苍,能联系上的人,越来越少了。”62岁的李玉心(化名)是这场聚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告诉记者,他们是1964年进入成都七中的,如今毕业都半个世纪了,“50年前的今天,我们到成都七中报名入学,我们年龄都差不多大,最大的和最小的差4岁,同学们之间感情非常好,大家互相帮助,关系融洽。”
在聚会现场,记者注意到,到场的60多人中,男生和女生基本是分开坐。李玉心说,1964年时,整个年级有180多人,“初一进校时,分成了4个班,都是男女混合。但到了初二,学校担心早恋现象发生,就将男女分班,也是从那时起,就有这个习惯,聚会时男女分开坐。”李玉心指着旁边女生桌说:“那边两桌很多女生,我都叫不出名字,但男生我很熟。”
晒60年代老照片 回忆当年“流行风”
在同学签到处,张敏(化名)拿出一本相册,里面的照片大多拍摄于1965年到1969年期间,摆放在最显眼位置的是一张毕业合影,照片的主角都是一些约莫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男生穿着衬衫布裤,意气风发;女生扎着专属于那个年代的麻花辫,略显羞涩地微笑着。
“那个年代,因为照相机体积太过庞大,要照相也请不来摄影师,只能全体到照相馆去。”张敏说起那时拍照的情形,忍不住笑出了声。她说,到照相馆以后,摄影师会弄些红红的颜色往每个人脸上抹一抹,结果大家脸上都黑里透着红,再加上拍照技术不好,照片又是黑白的,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每个人都变形了。
说到那时的流行元素,张敏表示,小脚裤子被视为奇装异服,连烫头发和穿西装的人也显得奇怪,流行的服饰是灰色和蓝色的中山装,女生的衣服也很传统,连裙子都很少见。尽管如此,但那个特殊的年代,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时代烙印以及更强的政治色彩。张敏很感谢那个年代给予她的宝贵回忆、品格的磨炼以及吃苦的精神。
同学间的友谊
60年的姐妹花幼稚园就认识了
丁玲(化名)的记忆中,小瑶(化名)仍然是幼稚园就令人刮目相看的小画家。60多年的时光过去,小瑶头上的马尾辫未变,也依旧背着个书包,但已经是满头银发。“我们以前住在一个院子里,一起上幼稚园,上小学,上初中,算到现在差不多六十多年了。”小瑶回忆着,有些吃力。她看着记者说道,初中毕业后,有一部分辗转“下乡”。受限于当时的通讯方式,之后很多同学失联。
小瑶和丁玲分别被安排去内江和西昌,这期间大约有8年彼此没有联系。一直到再次回到成都,二人再重遇,仿佛已经恍如隔世。“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重遇之后,我们都在成都,各有家庭,时不时的会联系。”丁玲打趣称,她们赶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第一代,生活压力重,同学相聚看似容易“却忙得不容易”。谈话间,丁玲与小瑶时不时笑着对看。“其实还是感觉好像没怎么变。” (记者 张锐 赵雨欣)
原标题: 少年已白头 还是习惯男女分开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