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馆藏级珍本孤本 年底与读者见面
我国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于世,保存在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古籍善本极富文献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些传世古籍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大部分在入藏前饱经兵、火、水、虫的损害,已有不同程度破损。特别是一些孤本、绝版古籍,如遇突发性事件或不可抗力而遭损毁,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成都图书馆馆藏了11万册古籍善本,为确保这些古籍善本不致失传,昨(26)日成都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该馆启动了古籍善本再造计划,包括《食宪鸿秘》《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林中丞书信集》以及《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共4本古籍善本,将以“继绝存真,传本扬学”原则进行再造,年底将与读者见面。
再造珍本孤本
让古籍善本与普通读者零距离
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成都图书馆馆藏11万册古籍,之前几乎都是“养在深闺”,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进行保护,读者几乎不可能见到这些古籍善本的庐山真面目。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此次该馆联手四川大学,与古籍善本专业再造机构华宝斋合作,再造《食宪鸿秘》《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林中丞书信集》以及《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共4本古籍善本。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再造古籍善本并不是常规的重新编辑印刷该书,而是利用高科技非接触式影印技术,将珍藏珍稀版本进行仿真影印出版,再造善本,其影印之精、学术价值之高堪称空前。再造版本中,不仅内容忠实原作,就连印章、笺纸也如出一辙。研究人员可以阅读该再造版本,而不需赶到善本珍藏地,普通读者也能与古籍善本零距离。
清代饮食文献
在今天仍具一定参考价值
此次再造古籍善本中,《食宪鸿秘》很特别。它是一本清代饮食文献,一般认为此书写于雍正年间,作者为朱彝尊。成都图书馆藏此书为雍正九年(1731)刻本,后由于流传过程中出现轻微破损,前人曾做过精细修补,已然如初。此藏本较为少见,刻印精良,除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外,也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
本次“善本再造”,原样影印出版此书,分上、 下两卷,书前有一篇年希尧所作的序,落款时间雍正辛亥,书后附录汪拂云抄本78条,同样是菜肴制作方法。全书主要按原料所属分类并按食物主次排序,上卷有饮之属、饭之属、粉之属、粥之属、饵之属、酱之属、蔬之属,下卷则分餐芳谱、 鱼之属、蟹类、 禽之属、 卵之属、 肉之属、 香之属。各属之下罗列了各式品种名目,并且逐一详细地记录了制作方法。本书上卷中有“食宪总论”一文,也就是今天所谓的饮食养生禁忌,对饮食宜忌和饮食健康等问题做了相当详细科学的总结,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书一共记录了430多道菜肴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何制作各种风味酱、各种肉类和蔬菜,甚至还涉及到海鲜之类的烹调,还旁涉美容秘方如“桃润”的制作等等。从饮食口味的分布来看,此书所收菜肴以浙江风味为主,兼及北京及其他北方地区。书中对许多菜肴的制作方法都有详细的记录。比如金华火腿,醉蟹等等,依然被今天很多大厨所借鉴沿用。
《芥子园画传》
是清代印刷工艺典范之作
《芥子园》是清初名士李渔(又名李笠翁)在金陵的一所别墅名字。李渔之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43幅,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编90幅,增至133幅,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40幅,篇首并编《青在堂画学浅说》,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套版精刻成书,即第一集。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与其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编绘了“兰竹梅菊”与“花卉翎毛”谱,用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印成第二、三集,世称“王概本”。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书坊擅将丁臬的《写真秘诀》、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等人物画谱中的图绘,合编为《仙佛图》《贤俊图》《美人图》、末附《图章会纂》,合刻成第四集,刊印行世。
《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是中国清代绘画技法图谱,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图文并茂,流传广泛,至今仍享有极高声誉。很多名家都是从《芥子园画传》入手的。《芥子园画传》有很多版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芥子园画传》共四集二十五卷,为清康熙至嘉庆中彩色套印本。其中之画传三集共4册,分为《草虫花卉谱》和《翎毛花卉谱》,为金镶玉蝴蝶装,套刻精美,色彩鲜艳,是代表清代印刷工艺水平的典范之作。此书选择套刻最精美的第三集进行善本再造,是四川大学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联袂整理出版。
《清代学者象传》
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清代学者象传》由清代学者叶衍兰编撰、黄小泉绘图,共收录清代有名学者169人,画像171幅。最初,由叶衍兰搜集多年清代学者画像,弟子黄小泉精心描摹图像后,业衍兰再为每一位学者画像用工整的小楷撰写传记,但遗憾的是书稿在战乱中并未在其有生之年面世,而是后来由其孙叶恭绰交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已是1928年,叶恭绰又秉其遗志陆续出了第二集。
成都图书馆藏《清代学者象传》为第一集,民国年间手抄本,字迹工整清秀,有较高艺术价值。遗憾的是抄书者已不可考,由于书中并无内容提示,抄写的具体年代也无法考证。但根据其所抄写的目录来看底本当是四册装订的,这恰巧是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四册本《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此抄本时间上限。或许是囿于自身绘画能力限制,抄本并无画像,仅保留了文字,为给读者更好地呈现该书原貌,市图书馆将在后期出版时补充画像部分。
《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所立传者包含有清一代著名学者,比如开篇第一位学者便是赫赫有名的顾炎武、其中还包括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祯等名家;但所谓的“学者”又不局限于学术研究者,还包括许多当时著名的艺术家、画家。本集学者“传”的体例概括起来:其一、介绍传主生平,包括名号、籍贯等;其二、概括其平生主要事迹;其三、罗列其代表性著作,此点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显得尤为珍贵。本书虽然仅存传文,但每一则传记的完整性和书法艺术的高水平,也使得本书具有极高文献价值。
《林中丞书信集》
具有较高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
林中丞,本名林肇元,字贞伯。清咸丰、光绪年间人,早年参加童试为庠生,后再未登科。咸丰年间避乱于湘,后从军,战功显赫,转任贵州粮道,后20余年均官居贵州,由按察使、布政使逐步升迁,光绪四年(公元1878)任贵州巡抚,从一品大员,中丞则是其官阶,后议处被罢。但其勤政爱民之心,昭昭可见,为官贵州期间,积极整饬吏治,教民养蚕,兴修水利,储义仓以备荒,购书籍训士,并在苗瑶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兴办义学。
成都图书馆藏《林中丞书信集》,收录了林肇元担任贵州巡抚期间的书信原稿43封,另计他人书信7封,往来者多是当时贵州任上要员,包括袁开第、曾纪凤、邓善燮、潘霨、储裕立、张胜严和文天骏,《清史稿》中有其中多人传记,评价甚高。
林肇元所写信笺纸采用的是时兴的薛涛笺。薛涛笺本是唐女诗人薛涛所创制,有十多种花色,最初是女诗人薛涛用以诗歌唱和,后流行开来,仅信笺也可视为极具美感的艺术品。林肇元墨迹多为行书,豪放舒朗,率真朴实,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本书信集内容则涉及相当广:包括贵州四川等省份政治、军事、科举、农桑、民俗等等,还包括曾纪凤出任云南布政使时镇压倮黑暴乱的史料等,对研究清末年间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军事、政治、民俗等皆有参考价值。(记者 王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