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泳联正酝酿男女游泳接力赛 已开始立项讨论
国际泳联系列赛北京站 男女混合跳水首次亮相国际赛场
男女混合跳水——这是国际泳联去年年底才通过的国际比赛新项目,而正在北京进行的2015国际泳联系列赛首站赛事则是该项目在国际赛场的首次亮相。中国有句俗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意为既有性别吸引,也有优势互补,那国际泳联推出的男女混合跳水是不是同样如此呢?事实上并不是,从中外选手乃至教练的反馈来看,该项目却是“谁累谁知道”。
国际泳联为求关注推跳水花游男女配
游泳接力男女配正在酝酿中?
去年年底,国际泳联突然推出了男女混合跳水和男女混合花游两个项目,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项目肯定会“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以说,男女搭配跳水是一个有趣的尝试,双人跳打分是基于二人起跳是否处于相同的高度,在跳台上,这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而在三米板上,一般男女选手的起跳高度有着显著的差异。至于男女混合花游,观众习惯了身材窈窕的女选手在水中翩翩起舞,突然碧波泳池里冒出了五大三粗的男人们,那画面想想就醉了。
从参加这次2015国际泳联系列赛的选手和教练们的反应也能看出国际泳联进行这种改变的意图,有人说这是为了打破中国跳水队包揽的局面,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为了求关注,也是国际泳联的无奈之举。
国际泳联的创新之举是无可厚非的,水上运动特别是跳水这种技巧类的项目,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寻求关注,推动其发展。其实,“男女搭配”最早出现在2010年常州跳水世界杯上,国际泳联尝试增设由男女队员共同参加的混合跳水项目,不过该项目并非两人搭档进行双人跳,而是要求男女选手各自完成动作,计算总分。国际泳联执行主任马库莱斯库曾表示,“虽然高台跳水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跳水,而是一种极限挑战,但是起到了很好的观赏效果,受到了大量观众的欢迎,这说明进行改革是必须的、必要的,游泳、跳水项目不能一成不变。”据悉,除了跳水和花样游泳,国际泳联还酝酿游泳项目改革,一项有关男女共同参加接力赛的提议也已经进入了立项讨论阶段。
今年首站国际系列赛仅3对选手参加混合跳
戴利感觉好玩搭档想选吴敏霞
按照国际泳联的规则,在跳水上新增的两个项目男女混合3米板和10米台均采用一次性决赛的方式。在比赛中,每对选手跳5轮不同组别的动作,其中两轮动作的规定难度系数均为2.0,另外3轮动作无难度系数限制。
也许是因为男女混合跳进入国际赛事中的决定来得太突然,国际泳联也意识到各队没法在短时间内配对,因此在北京进行的首站国际系列赛对参赛队伍并没太多要求,因此最终也只有3对选手上场,而何姿/陈艾森也成为第一对在国际赛场夺得混合跳水冠军的组合。其实,国际泳联其实也是希望通过比赛进行更多的测试和听取各方的意见。从教练的角度来看,现时新增加的两个混合跳项目未来发展如何尚看不清,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就坦言,“这两个项目将来能不能出现在奥运会赛场我也不知道,(观众觉得)好看不好看呢,我们也不知道,之前武汉的冠军赛现场没观众。”
而从运动员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更多是好玩和新鲜。英国名将戴利强调,看惯了两个同性在赛场上搭档,男女混合跳让人感觉很新鲜。“旁边站个女生的感觉是恐怖还是愉悦呢?”对于这样的询问,戴利的答案自然是讨巧的,“肯定是感觉很不错啊,要我选就选吴敏霞。”而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俄罗斯选手扎哈罗夫则表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项目,“但我肯定不会参加的,我有自己的项目。”在新鲜事物面前,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好奇,吴敏霞认为男女混合跳是一种创新,应该很有意思,自己要去尝试的话,“选搭档时应该是从是否合适的角度去考虑。”这让人感觉跟选男朋友的标准差不多。
如何组对有讲究
成熟女选手
搭档小男孩
虽然混合跳比赛中有3轮动作是没难度系数限制的,但用周继红的话说,女选手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男选手的难度,“女选手最多能跳2周半,而男选手完成3周半则很容易,所以还是以女选手为基准。”
在国际泳联的决定公布后,有说法认为,实力傲视世界的中国跳水队,特别是女子项目,在混合跳上将优势明显。不过,周继红并不这么看,“配合起来更不容易,男选手无论是难度还是力量都强于女选手,所以搭配起来的话要迁就女选手,只能降低难度。男选手在比赛中不能发全力,需要收着力,这样反而容易出现失误。包括走板,男女也有差距,男选手力量大,起跳也比女选手高,所以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而在选择人员搭配上,也没法达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优势互补,而是始终要苦一个。在男选手必须迁就女选手的前提下,还不能让非常优秀的男选手上场,根本没法强强组合。“在男女混合项目搭配上,是成熟的女孩搭配年龄偏小的男孩,比如何姿和陈艾森,年纪大的男孩因为专项训练时间长需要磨合时间也长,而且大男孩们都有主项,时间上也紧张。”而何姿在比赛后透露,男女混合跳其实很别扭,毕竟搭配时间很短,前后不到3个月,在比赛中自然少不了失误。陈艾森则表示,相比同性别双人项目,混双难度更大,男选手需要配合女选手,身体控制上要做出较大改变。
■广州日报记者 白志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