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与文学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成都大学举办
11月19日至20日,“文明互鉴与文学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此次会议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和成都大学联合主办,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都大学期刊中心承办。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芯、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玉华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军主持会议开幕式。
王红芯在贺信中代表省委宣传部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比较文学研究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纽带,与会专家学者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研究和实践中,始终坚持“务实”的基本原则,注重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结合实践展开理论研究,加强全方位交流合作。王红芯强调,四川当前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希望大家深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真知灼见,为传播四川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更大力量。
姚乐野在致辞中表示,“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是四川大学启动的“创新2035”先导计划之一,聚焦人类文明多样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巴蜀文化与文明传承、全球语境中的儒释道等领域,旨在通过加强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此次会议既承载了相关学术旨意,也具有现实意义。
叶舒宪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的发展历史,对学会几十年的坚守和付出表示由衷的赞叹,赞赏其为中国比较文学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叶舒宪还祝愿四川比较文学事业能够再上新高度,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曹顺庆总结了四川比较文学界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实现的多个“首”:出版全国首份《比较文学报》,出版首部中西比较文学专著,获批首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全国首个文学人类学博士点等等。曹顺庆认为,当时提出的前沿概念,如“建设中国文论话语”“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等,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其率先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不但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曹顺庆还鼓励广大文学学者能担负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职责,共同奋斗,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建立中国学派。
杨玉华在致辞中说,成都大学近年来坚定不移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综合排名连续进入泰晤士、US News、QS三大国际榜单,实现齐登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的新突破,并成为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内地年轻大学10强高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大学如何接续深厚人文传统,再现文科历史荣光,成为成都文明互鉴、对外交往、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镇和高地,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及“三城”“三都”建设中,擘画成大方案、提供成大智慧、贡献成大力量,就成了成大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他认为此次会议将为学校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以及人文社科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曹顺庆、叶舒宪、张辉、曾艳兵、傅勇林、高旭东、张哲俊、杨玉华、西奥·德汉、徐新建、曾明、金惠敏等12位教授依次进行了主旨发言。
据悉,本次会议共设“文明互鉴与文化多样性”“文明互鉴与中西对话”“文明互鉴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科幻、神话与藏羌彝走廊多民族文学”“中外文学交流中的变异研究”“符号学、叙事学、意义圆桌”“人类世语境下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文艺理论研究”“数智传媒、文化创意与社会治理”“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等九个分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在线上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文明互鉴与文学传播”这一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编辑:胡婧怡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