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国道达川区段路太烂 7900万大修只管两年

16.07.2014  12:24

花7900万大修只管了两年 路段坑洼不平乘车如乘船

210国道达川区段为何这么烂?

成都商报记者实地调查该路段真实路况和背后原因

延伸阅读:国道路太烂车主诽谤交通局长贪1200万

核心提示

糟糕的国道

210国道达川区段,才花7900万大修完,短短两年,路况就变得十分糟糕。记者实地体验发现,一条30余公里的国道,路况从开始的平稳良好,一路直下,越来越糟糕,道路路面破坏严重,路段上四处可见水坑,路面泥泞不堪。坐在车上犹如乘船一样,颠簸不已。

这究竟是为什么?

官方回应

达川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称,造成路况糟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重车碾压;二是道路大修时的设计也有一些缺陷;另外,2010年的洪灾浸泡了道路,也为之后路面的破损埋下了伏笔。

一问

重车碾压致路面破损?

记者蹲守:晚上40分钟通过50辆重车

据达川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路破损主要是由于重车碾压和洗煤车洒在路面的积水浸泡导致。前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了210国道达川区段斌郎界,人为进行了记录。

17点30分到18点30分

共有47辆重车通过,其中两桥货车36辆(当地叫法:前后两组轮胎的货车,一组轮胎为一桥,两桥货车承载量为20吨,三桥为30吨,以此类推),四桥货车11辆。

18点30分至19点30分

车辆通过较少,共有29辆,两桥货车19辆,三桥货车3辆,四桥货车7辆。

20点20分到21点

过路重车约有50余辆,其中两桥货车30辆,三桥货车7辆,四桥货车13辆,并且相对白天而言,晚上的这些货车货物明显要超过白天,一些货车货箱内,货物已经远远超过了货车挡板。这些车辆在道路上行走十分缓慢,时常有车辆陷在泥泞的路上,司机轰足油门才能脱身,发动机的轰鸣此起彼伏。

据了解,今年5月30日,达川区斥资1.4亿元,再次对这个路段进行大修,道路上已经进行了交通管制,超载超限车辆已禁止通行,但从记者几个小时的测算来看,通行的大型货车仍然不少。

二问

公路养护站如何维护?

养护站:只负责路面清洁卫生

210国道达川区段的路况如此糟糕,作为维护单位,公路养护站的工作人员又做了些什么呢?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了达川区公路养护管理一段———马家养护管理站进行了解。从石垭口到百节的路段,属于他们的管理范围,全长12.475公里。据该养护站站长廖代华介绍,整个210国道达川区段归达川区公路养护管理一段管辖,除了马家养护管理站之外,还有一个石板养护管理站。廖代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养护管理站只负责路面的清洁卫生,路况的维护不归他们管理。

廖代华解释,2010年10月,当地政府斥资7900万元进行的210国道达川区段大修完成后,道路的路况维护和修整工作便落在了当时各标段的承建单位身上,上级部门下达给公路养护站的任务,只是打扫路面卫生,完成对路面水沟的清理。

三问

为何大修后只管了两年?

交通局总工:正常使用年限是6年

花7900万大修的道路,为何只用了两年就被碾压得坑坑洼洼?2009年的大修质量是否有保证?对此,成都商报记者咨询了达川区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曹春义。

据曹春义介绍,2009年大修设计,达川区段为汽———20级标准,这个标准代表着此路段只能承载单轴车(即双桥车)车货总重20吨,多轴车车货总重不超过45吨。但实际上,根据2009年设计时进行的统计,该路段日均通行车辆3780辆,未超过20吨的不到180辆。

车流量超过了道路的承载量,路面破损是迟早的事情,但项目资金有限,我们也只能尽力。”同时,曹春义向成都商报记者出示了当时的验收合格报告,选材合格的检测报告。“如果路上行驶的车辆符合标准,这段路的正常使用年限是6年,但由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在2012年就开始出现了破损。”曹春义说。

交通局副局长分析路烂三大原因:

重车碾压 设计缺陷 洪灾影响

达川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蒲文飞介绍,造成210国道达川区段路况糟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据介绍,在该路段上,共有煤厂十家,洗煤厂十一家,分布在国道两边,每天在这些厂内进行货物运输的货车太多,对路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2013年,高速公路限制超载超限车辆上高速之后,需要路过的货车全部都在这条路段上进行通行,超出了道路的承载能力。

对于部分货车司机称路段两旁的花坛使路沿高于路基,积水无法排走浸泡路面的问题,蒲文飞没有回避。他表示,按照2009年大修时提交的计划,预算是8731万元,其中每公里国家补贴50万元,剩余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但因地方财政紧张,不得不重新进行设计,将路面宽度由最初设计的12米减至9米,另外3米则变成了道路两边的花坛。“因花坛内种植植物需要培土,导致了降雨和车辆洒下的水无处可排,路面常年积水,这也是导致路面破损的原因之一。

另外,蒲文飞还提到一个问题,2010年,达州7·18洪灾,210国道达川区段大部分路面被洪水浸泡,持续数日,而当时大修还没结束,虽一时看不出有什么危害,但为之后路面的破损埋下了伏笔。

比较

210国道达川区段和大竹段几乎同时大修,为何路况相差这么大?

达川区段成本更低 路面也要薄一些

据悉,210国道达川区段2009年大修时,道路柏油面为7厘米,石灰稳定碎石基层为28厘米,总共35厘米,总长度为39.625公里,路宽9米,耗资7900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99.4万元左右。

210国道大竹段与达川区段几乎同时大修,时间皆是在2009年。据记者实地体验,行驶完210国道达川区段进入大竹段境内后,路况一下子变得良好。同属210国道,两路段为何区别这么大?

据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王先生介绍,2009年大竹县耗资1.59亿对境内58公里长的210国道进行维修,其中紧邻达川区界的大竹东流至达川区段,总长度27公里,路宽10.5米,考虑到水泥厂重车碾压较多,采用7厘米柏油路面,40厘米水泥稳固碎石基层,每公里造价约310万元,而剩下的31公里道路,则采用7厘米柏油路面,20厘米水泥稳固碎石基层,每公里造价230余万元。两地交界处的道路造价,每公里悬殊110万元左右,路面厚度悬殊12厘米,达川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表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两处的路况天壤之别。

疑问

既然210国道达川区段的道路质量相对较弱,那为何不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打击力度?

路政:八抬大轿一人抬 经费不足难办事

打击超载超限车辆,按国家相关规定,应该由八个部门共同协作,但事实上成了我们路政一个单位的事情。”达川区公路路政管理大队大队长李丹无奈地说。据介绍,打击超载超限,按照国家规定,是由政府组织,交通部门牵头,公安、发改委、工商、宣传部、安监局、质监局、法制办共同协作的工作。“就好比一个八抬大轿,我们路政部门把轿子的一条杠抬了起来,但轿子还是不动。”该大队副大队长郭明祥说。

对于超限车辆的打击,郭明祥提到了几点难处,首先路政执法人员发现超限车辆,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劝返和现场卸货处理,但达川区公路路政管理大队没有一个固定执法点,执法点的申请,需要由省上进行批复。

李丹还介绍了执法时的另一个尴尬。据介绍,路政大队路面执法人员共28人,按常理需24小时三班倒进行路面执勤,但因经费短缺,实际上在今年7月9日以前,路政执法人员是在上行政班,每天早上8点到傍晚7点进行执法,7点之后的道路监管便是一片空白。

记者体验

同一条路路况从较好到糟糕

坑洼不平水坑多乘车如坐船 30公里跑了两小时

因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太烂,达州小伙发帖诽谤达川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贪污,如今小伙因诽谤受到了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此事已尘埃落定。

此事经成都商报报道后,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在热议小伙的行为之余,更对引发小伙过激行为的这条路———210国道达川区段产生了兴趣,花7900万大修后的道路,为何只用了两年就被碾压得坑坑洼洼?最近三天,成都商报记者乘车对该路段全程进行了体验和调查走访。

210国道达川区段,最近一次大修从2009年9月开始,于2010年10月完工,起于杨柳垭天马汽修厂附近,途经达州市公路物流港,止于达川区赵家镇与大竹县交界处,全长39.625公里,途经斌郎、石板、百节、马家、赵家等几个场镇。近日,成都商报记者驾车全程体验了该路段,30余公里的路程,记者却行驶了约2小时。

从达州市公路物流港至斌郎乡:一路上路况较为良好,尽管路面上扬尘较大,整个路面仍然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太多的坑洼,但这样的情况只持续到斌郎界处。

从斌郎前往石板:整个道路路面破坏严重,路基明显低于两边路沿。路段上四处可见水坑,路面泥泞不堪。

经过40余分钟的颠簸,汽车终于走完了这十公里左右的路程,来到了石板乡场镇。整个街道的路面积水十分严重,路况不堪。车辆在通过时,稍有不慎,轮胎便会陷入坑内

离开石板场镇后,路况稍有好转,但没走多远又出现新情况。路面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状况,低的一边布满积水难以通过。为此,两边车道的车辆不得不都靠着左边车道行驶,错车十分困难。而在一些向阳的路段,车辆通过时扬尘让人仿佛置身沙尘暴中,能见度不超过5米。

从石板到百节、马家、赵家:路况基本一致,相对斌郎到石板的道路略有好转,但总的说来路面状况相当糟糕,坐在车上犹如乘船一样,东倒西歪,颠簸不已。只要有大车通过,扬起的尘土会让人视线受阻,苦不堪言。(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周子铭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