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贫村三年“变形记”

17.11.2014  10:31

柑坳村,3年前本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屏山县屏山镇一个落后、萧条的小村落。

 

短短3年时间过去,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贫瘠的石漠荒坡,成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曾经穷山恶水的“国贫”山村,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农村典范……

 

说起小山村翻天覆地的巨变,柑坳村民乐在脸上,更记在心里:“离不开三年多来,市级部门的结对帮扶!

 

曾经不敢想 如今产业壮

 

丰收十月,漫步柑坳:山清,水秀,户户通公路,处处小洋楼……

 

而在3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落后、萧条的小村落,没有一条水泥路,破旧不堪的房屋散乱山间,村民们依旧是靠天吃饭。

 

多亏了这三年多来,市上部门的帮助和扶持,帮我们修房子、修道路,更帮我们发展产业致富!”说这话的陈良才,是柑坳村民主组有名的肉牛养殖大户。

 

一直以来,“小打小闹”的陈良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苦于无资金、无经验、无项目,只能望天长叹。

 

终于,2011年,在市农工委、市畜牧局和市科技局等部门的关心、扶持下,他有了底气和信心,开始大胆尝试,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规模经营,不仅成功发展起高欣牛业肉牛养殖标准示范场,还带动了全县各地的肉牛养殖户脱贫致富。

 

如今,陈良才的10亩养殖场里,膘肥壮硕的肉牛有230头,平均每头纯利润都能上万元。

 

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对于“国贫柑坳”来说,曾经不可能、更不敢想,现在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村民们身上。

 

李家发展了沙仁和黄鳝,陈家种了十几亩生姜和蔬菜,挨着的徐家还建了个洋气的农家乐 ……

 

三年时间,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帮扶下,通过柑坳人的不懈努力,柑坳村发展起了200亩核桃、200亩枇杷、1000亩沙仁、10亩钢架蔬菜大棚和400亩高山蔬菜,建起了1户年出栏5000只的兔养殖场和20亩水产养殖场……成功走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路子。

 

三年帮扶情 村民有笔账

 

沿着平坦的村级公路驱车而上,成群结队的跑山鸡不时穿梭在两旁葱郁的果林里。

 

指着公路,柑坳村支部书记曾庆林满脸是笑:“这6公里村级公路,都是在市委办和市审计局的对口帮扶后,才实施硬化的,今年,我们还要再硬化2公里。

 

说起市级部门的对口帮扶,村民们心里都记着一笔账。

 

市委办把柑坳村确定为“挂、包、帮”定点帮扶单位,对口帮扶到户到人。

 

市审计局通过以工代赈帮扶柑坳村25户贫困户和20户计生三结合户发展家禽养殖。

 

市林科院对口帮扶柑坳村10户贫困户,定期为村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市委领导多次率队来到柑坳村实地调研,走村串户看望慰问、讲解政策、提供咨询、引导村民创业增收致富。

 

一次次真情帮扶,带来一家家巨变!

 

继光组村民陈小兰在市级部门帮扶下,种植了10亩生姜和蔬菜,养起几十头生猪,日子从此红红火火。

 

从屏山老县城搬迁来的移民杨金秀,永远忘不了2013年3月,在市上部门的扶持下,一家人承包下138亩桂圆林创业,如今已成为移民再创业的榜样。“能有今天,离不开市上、县上和镇上的关心和帮扶……””

 

满怀憧憬梦 齐心奔小康

 

短短三年时间里,村里由坑洼土路变成平坦水泥路;村办公室从70平米的危房变为了540平米的二层综合办公楼;近60户村民先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房……2010年人均年收入只有4283元,到2014年已达到7376元!”曾庆林用一组组数据,对比柑坳村的三年巨变,更憧憬着一个梦想——力争把柑坳村打造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样板。

 

从事水产养殖的村民徐洪嗅到市场商机,建起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休闲农家乐,鱼塘、翠竹、花卉、廊桥,应有尽有。舒适、宁静的城郊娱乐休闲符合市场需求,经营效益自然也令徐洪喜上眉梢。

 

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开始追求更好的小康生活。

 

在市级部门的关心帮扶下,柑坳村民正从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再到共同小康!(宜宾日报 记者 谢丹 见习记者 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