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吹节俭风:国有演艺公司2/3收入泡汤
相关报道:
成都单位春晚活动“缩水”致演艺经济下滑
“节俭风”劲吹国有演艺公司2/3收入泡汤
从短期看,“节俭令”对演艺市场影响很大,但长期来看则是个机遇
这个年,李爽(化名)将过得很“清闲”,所接的演出单子只有两个,编导以及主跳所拿到的“劳务费”也不到六千,“往年春节前后几乎没有歇的时候,各大年会以及地方晚会的歌舞类节目,让我们应接不暇。”
李爽是某地方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李爽所在歌舞团所接的演出也不多。这一年,她除了拿到的一些基本工资外,几乎没有别的收入,这个年关,她在想该如何度过。
而这个年,国内的演艺产业从业者大多日子不好过。
日前,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北京市全市12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共计23155场,观众总人数达1014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下降7.8%;去年全市营业性演出场所共计演出票房总收入达14.42亿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5%。
“全国的演艺产业的总体盘子究竟有多少,下降比例是多少,还要等到三四月份,但可以肯定的是下降幅度不小。”北京宏道大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毛修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有演艺集团
收入2/3来自政府
闲暇时间,李爽会怀念往年忙碌的1月,“跨年晚会、企业年会、机关年会,还有各种各样的慰问演出,加上给演唱会明星伴舞,过年前的两个月,我们的日程排得满满的,项目接都接不过来。”
但今年,李爽想要的忙碌变得奢侈。
去年8月12日,中央五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再加上此前中央出台的关于改进会风的“八项”规定,让各大电视台纷纷响应,停办多场晚会演出,许多节会庆典也纷纷瘦身,演艺公司的业务无疑遭受了重创。
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2012年国有演艺集团的总收入为124亿元,其中政府扶持与重点补贴的则有86亿元,换言之,2013年,上述两大政策使得国有演艺集团的收入损失近三分之二。
“这无疑是一次打击,如果说演艺产业的商业模式中,政府国企演出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商业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位演艺集团总裁表示。
追根溯源,不能不提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专门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包括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九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参加了改革试点。此后,一场文化产业的转企改制试点陆续展开。
“虽然是以股份制企业的名义出现,但却是一种市场化程度很低的改造,这只是无奈的选择。”上述负责人表示。
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这也被视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
自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像北京等一线城市,增速超过25%。
这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大众娱乐消费性的电影、电视剧产业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而作为市场更为细化的演艺行业,则没有电影产业那么幸运。
演艺公司在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演出项目和经营方式的同时,还要解决吃饭问题,而政府与国企演出无疑成为国有改制演艺团体最为“尴尬”阶段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