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市

12.03.2014  11:22

  日前,记者在全市五创联动工作会议上获悉,全市环保系统正大力实施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安静工程、固废处置工程、生态与绿化工程、城市风貌提升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公众满意率提升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工程等“十大工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市,各类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城乡环境不断改善。

  据了解,目前已建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桩牌和隔离网,开展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已建成巴城巴城饮用水水源防护堤、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和第二饮用水水源;全市188个乡镇大部分划定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巴城、南江、通江、平昌和经开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均已建成投入使用,恩阳区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处理率达到80%;已建成投运枣林、元潭、下两、赤溪、乐坝、沙河、坪河、光雾山等8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化成、白衣、诺水河、正直、长赤、东榆等11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均已开工建设,杨坝、五木等23个乡镇通过建沼气池或化粪池,对场镇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场镇生活废水直排巴河流域污染得到遏制。

  通江、南江、平昌三县垃圾处理厂均已已建成,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启动建设,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已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9%以上,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98%以上,危险废物得到依法安全处置。

  实施了以建筑扬尘控制、机动车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整治、清洁能源推广利用为重点的“蓝天工程”,所有建筑工地实现打围作业,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线8条,核发环保标志3.5万个,淘汰老旧车辆2316辆,治理餐饮油烟近100家,装油烟净化装置62台套。

  目前,正在大力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531.7万亩;启动实施林业产业“4+1”工程,建成各类绿色产业基地320万亩,彩叶林基地、珍贵树种基地、种苗花卉基地初具规模,全市具有林特产品品牌15个,其中11个获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57个,命名市级生态乡镇159个、市级生态村809个。

  建成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诺水河、大小兰沟、驷马、五台山猕猴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米仓山、镇龙山、天马山、空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南江县神门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290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

  制定了巴山新居建设环境保护指导意见,加快巴山新居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上八庙寨城、元山长城、诺水河吕家坝等10个“村庄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对惠和养殖场等59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实施污染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推广科学施肥和适时揭膜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64.8万亩,集中实施地膜玉米残膜回收24.3万亩;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害、“三诱”技术,使用生物农药15万亩,农田灭鼠20万亩;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全市秸秆还田123.8万亩;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巴河流域沿线农户建设沼气池14600余口,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江北大道、回风大道等城市主要街道风貌提升和东、西出口景观打造,建成回风大桥、麻柳湾大桥等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巴河8.2公里、新建防洪堤16.4公里、绿化护坡50余万平米,建设城市公园2个,增绿30余万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