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上综艺 个个都是“国宝”

08.12.2017  10:17

国家宝藏节目现场

石鼓

王凯饰演乾隆

瓷母

让文物成为综艺节目的主角,其实并不少见,此前有很多诸如鉴宝类的节目,其中也不乏精品,但是一档文博类的综艺节目能够上升到“国宝”级的,却是从来未有过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央视最新一档的综艺《国家宝藏》才刚刚播出了第一集,便立刻引发轰动效应。豆瓣上网友为这档节目打出了9.3分的高分,有网友留言称:“看了这个节目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国家竟然有那么多国宝啊!”

不仅如此,这档综艺节目还要“放大招”:在入选的27件国宝中再精选出9件“精品中的精品”,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以非常特别而且盛大的方式呈现。从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国家宝藏》为这类型的综艺节目开辟了一条从未有过的道路。

总导演于蕾人称“于三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获悉,《国家宝藏》的总导演于蕾是央视春晚近几年的总撰稿人,人称“于三娘”,是一位又拼又有才的奇女子。

2012年至2015年连续四年,她都以总撰稿、总体设计的身份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非常6+1》、《咏乐汇》、《开门大吉》、《回声嘹亮》、《春晚倒计时》……她亲历了多档大型电视栏目的创作和诞生。2015年,于蕾加盟张艺谋导演团队,并且担任于2016年9月举办的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文学总撰稿,经历一年多时间与张艺谋导演共同打磨创作的过程,她看到了一种追求极致的创作态度,“这种态度拥有一种力量,能够赢得由衷的尊敬。我相信,至情至性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好创作。”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可贵的态度,于蕾和她的团队一起走进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

2015年9月,央视举办第一届节目创新人才海外培训的选拔。于蕾和她的《国家宝藏》从五十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批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与英国专家共同研发和打磨的六个创新节目之一。作为一线创作人员,天生敏感的于蕾在英国游览和学习的碰撞中,产生了丰富的感悟,“真正好的创意,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必须要利用某种潜在的社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如此。”于蕾表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的创意,便是博物馆资源带来的启发。

节目筹备耗时两年之久,工作人员探访了九大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于蕾说:“博物馆会给我们提供备选名单,但我们不一定非要一级文物,而是想挑选那些背后有人文情怀、精神价值的东西。现在被选中的这些文物,都有着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它们能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以今天的方式存在、为什么有这样的民族性格……”

作为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其内容的学术准确性格外受关注。于蕾称,所有文物的资料都会跟博物馆的在馆专家做详细沟通,他们还跟北大的历史文博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我们的成片也会拿到各大博物馆去让专家们审。比如首期故宫博物院的内容,大概一周前,我们就在故宫组织了专家看片会,经过专家严审之后又做了一些修订,才最终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即使这样,也可能会有疏漏,希望大家基于我们的真心给予包容,并欢迎所有人来给我们校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27件文物件件都是国家宝藏

参加《国家宝藏》节目的博物馆一共有9家,每一家都有十几万件甚至上百万件的馆藏。还有一些世界瞩目的国宝级文物精品,比如说故宫有《清明上河图》,上博的晋侯稣钟,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金兽,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等等。而在这9家博物馆里优中选优,选出每家3件,共27件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深藏着一个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故事。

9家博物馆馆长组成“国宝守护联盟”,另外节目还组建了强大的幕后专家学者智囊团,其中包括著名学者冯骥才、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王晓鹰等。

这9家博物馆(院)每家都有几十万上百万的馆藏,每家只选出3件重磅文物,遴选的标准是什么?制作人、总导演于蕾说:“在各大博物馆的馆长、专家推荐宝藏的基础上,我们综合考量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价值和所代表的文明侧面,以及它给今天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等。最终选出了入主节目的27件国家宝藏。”

这些宝藏的来头都不小,上海博物馆带来了大克鼎、商鞅方升等。湖南省博物馆祭出了“大杀器”,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墓T形帛画。这件文物对于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纺织技术以及墓葬文化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另外南京博物院搬来了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河南博物院则拿出了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它甚至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辽宁博物馆也拿出了镇馆之宝铜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可以说,《国家宝藏》中展示的器物,不管器形或大或小,都能算得上是“国之重器”。

一家5代 代代都有故宫人

第一期,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梁金生讲述了家人与故宫的故事;梁金生一家五代都曾在故宫工作,北京、南京、台北……故宫的文物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梁家人的影子。

清朝咸丰年间,梁金生的高祖父梁德润从河北来到北京,在内务府宫廷画院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光绪年间,梁金生的曾祖父梁世恩进宫就职,担任如意馆的掌管。现今故宫仍藏有梁德润画作81件,梁世恩画作9件,均以花鸟草图为主,1973年还曾拨给沈阳故宫博物院两件梁世恩画作。

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炜原本承袭祖业,在宣统年间担任宫廷画师。1924年年底,溥仪被逐出宫。1925年初成立故宫博物院时,梁廷炜成了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负责图书的编目整理。

九一八事变之后,故宫文物南迁避难。梁廷炜被分配在乐山,梁金生的父亲梁匡忠一直帮着故宫工作人员发放号签,并不算是故宫的正式员工。1941年,17岁的梁匡忠才开始真正进入故宫工作。算起来,他已经是梁家第四代的故宫人了。

国宝南迁的过程中,梁家陆续迎来了几个孩子的出生。梁家的孩子,名字也都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名,梁金生的大哥生于1944年,在国宝押运到四川峨眉出生的,因此叫梁峨生。大姐是1946年国宝押运到乐山出生的,乐山古时叫嘉定府,因此取名叫梁嘉生。梁金生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是在国宝东归南京时所生,取名梁金生。梁金生的妹妹也于1950年出生于南京,取名梁宁生。弟弟在文物回归北京故宫后的1956年出生的,故取名梁燕生。

1949年初,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炜接到密令,需将国宝押送至台湾,他带走了梁金生的大哥梁峨生,梁金生的父亲梁匡忠奉命留在南京故宫博物院分院,一别竟是几十载。

梁金生31岁时进入故宫工程队当了一名工人。5年后调到保管部总保管组,负责文物总账、文物征集以及库房保管。不过梁金生的儿子并没有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梁家和故宫的情缘或许也将在梁金生这一代画上休止符了。

神秘石鼓 曾在大慈寺避难

虽然《国家宝藏》并没有来自四川的博物馆,但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与四川有着道不尽的缘分。在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中,石鼓曾在成都和峨眉两地“避难”长达8年。

“石鼓”是一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刻石,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1吨。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窄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它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上刻着文字,后世称为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近代的康有为曾誉其为“中华第一古物”。

1933年日军威胁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力倡石鼓等重要文物南迁南京。1937年,因日军空袭,石鼓辗转徐州、郑州、西安、宝鸡、汉中来到成都大慈寺。储存地点,是马衡亲自选的。因寺内僧众多,不好安置,便采取借用的办法,由故宫出一部分安置费,文物就存放在大慈寺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的一楼、二楼。每个重达1吨的石鼓,储存在大慈寺藏经楼的一楼。当文物来到成都后不久,成都也开始遭受日机空袭,大慈寺附近的春熙路、盐市口也曾遭到轰炸。

眼看成都也不安全,马衡再次决定将北路文物继续转移至峨眉山。汉中文物转运成都的首批出发时间是1938年5月,最后一批运离成都前往峨眉是1939年6月。因此,文物在成都长达13个月左右。

石鼓被运抵峨眉之后存放在武庙。当年故宫峨眉办事处主任那志良所撰《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述及:“石鼓自南京运到宝鸡,就由我保管。后来运到峨眉在武庙库房西配房中存储了它们,我就在这配房中辟一小室居住,整天看着石鼓,临写石鼓文,搜集石鼓资料”。

抗战胜利后,南迁文物迁回南京。蒋介石在撤退之时,将国宝文物大量转运至台湾。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石鼓,也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一行人再三商讨,决定将这10面石鼓留在大陆。这才有了今日的故宫石鼓馆。

国家宝藏与成都的缘分

在这27件文物中,也有几件或多或少与成都有着难解之缘。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此次参加《国家宝藏》的三件器物中,越王勾践剑曾经出现在去年的“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上,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反响。

越王勾践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角,流传至今。越王勾践剑剑身布满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玻璃和绿松石,而剑身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证明了它的身份。虽然历经了2400余年,但仍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削铁如泥。

当时,展示越王勾践剑的展柜前被参观者挤得水泄不通,由于实在是太受欢迎了,原本湖北省博物馆只答应借展两周,结果后来经过沟通和协调,又同意延迟一周归还。勾践剑在成都,还真是享受到了万人膜拜的高规格待遇。

妇好鸮尊

河南省博物馆的三件文物中,来自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鸮尊也是一件了不得的精品。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她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方国,颇具传奇色彩。

妇好墓是唯一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玉器等近2000件随葬品。其中铜器468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是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妇好鸮尊就是其中一件,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最近在成都举行,有大量出土自妇好墓的珍贵玉器都在这里展出。

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玉琮也将亮相《国家宝藏》。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玉器,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礼器。这件玉琮来自良渚文化,因为体积质量最大,纹饰也最为精细复杂,被称为“玉琮王”。该玉琮重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玉琮。

金沙博物馆“镇馆之宝”中的十节玉琮也是良渚文化精品。金沙出土的27件玉琮中,仅有这一件被确认是良渚玉器,比起金沙遗址的其他文物要早1000多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