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将调整

29.11.2013  11:59
   国家农发办提出“退、减、保、调、转”五字诀

  一边是秋粮丰收成定局、全国粮食迎来历史性的 “十连增”,一边是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等挑战时刻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今年是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第25年。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粮食增产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课题。

  “藏粮于地”向高标准农田要产量

  走进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55岁的胡生军正在自家8亩地上忙着铺设水肥一体化的微喷设备。“自打去年秋天在政府扶持下上了管道微喷设备,尽管一亩地多花300元,但水、肥用量节省了近一半,亩产增加30%,一年一季玉米、一季小麦种下来收入还增加600多元。”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把低产田变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点。

  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财政部上报的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

  “规划实施后,亩均可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通过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实现‘藏粮于地’。”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光坤说。

  “增产不能忽视生态”传统开发方式亟待调整

  然而,在看到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国家粮食增产的同时,过去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部分项目只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关注不够;

  ——部分项目对土壤条件考虑不充分,开发中对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等方面投入较少,保护土壤条件、支持科学种田、施肥措施不够;

  ——一些地方没有把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农田开发同步协调。

  对此,财政部党组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着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要注重顶层设计,优化开发布局,既要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要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资源综合评估,适合开发的就干,不适合开发的坚决不干。

  调整战略五字诀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对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下一步战略调整的方向,国家农发办提出了“退、减、保、调、转”五字诀。

  退,就是退出部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重金属严重污染、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以及一些投入产出效益很低的项目。严禁在湿地、草地、林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开发农田,严禁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

  减,就是在实行保护性开发的地方缩小开发范围,降低开发强度。对依靠开采地下水又得不到有效恢复的地区,以及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地区,减少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范围。

  保,就是退减之后,通过重新布局仍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调,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情况调整开发结构和开发政策。继续扶持适合种粮地方,将不适合种粮地方调整为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转,就是推动转变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支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实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合理保护改善环境创造良好条件。今年以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已支持17省份开展现代农业园区试点,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项目125个。明年还将继续扩大试点。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