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专家论剑成都 第三方治污将成大趋势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唐泽文 蒋君芳)11月7日,2014中国成都节能环保产业高峰会议在成都市金堂县举行。来自全国的多名“国”字号专家,为四川带来了一场节能环保领域的思想风暴。从技术到政策,再到治理,专家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环境保护的全景图。
说技术:新能源开发是方向
“前段时间网上广为流传的‘治霾神器’,其实对PM2.5根本起不到作用,反而会提高其数值。”会议一开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贺克斌就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网上热门,但事实错误的案例。他所说的“治霾神器”,是一种“炮雾车”,可以向近百米的空中喷雾。“这种车能够降低扬尘,但却会让空气中的一些物质起反应,从而生成PM2.5。要想通过降水来改善空气,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行,比如下一场大雨。”
专家们认为,要从本质上降低污染排放,技术的进步是关键。
“在污水处理上,我们现在主要采用的‘活性污泥’方式,是在100年前提出来的,过于陈旧。”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樊元生介绍,在污水的处理上,四川省已经走在了前面。成都市金堂环保产业园中的美富特膜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研发出的特种膜新技术,在石油化工废水、制药废水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处理效果。
清洁能源的开发,也成为了与会专家讨论的重点。“地球一个小时接收的太阳能,如果全部利用,能够供全球使用一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李长明说道。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他认为迫在眉睫:“全球现在每一秒钟消耗石油约1000桶,地球上积攒下来的石化资源,用不了多少年。新能源的开发是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而针对四川的新能源开发,李成明看好其发展前景。“四川有着储备较为丰富的页岩气,成都也聚集了众多科研院所。目前四川已经着手重抓对页岩气的开发,今后这里的页岩气研究可以对全国页岩气的开发提供参考。”
说政策:风险规避成热点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辉刚走出会场,就被拦住了去路。这位拦路者是青白江一家从事冷凝水回收利用企业的销售经理,“我想问下,我们公司的产品能否申请您刚才提到的首台套风险补偿和保险补贴政策?”
首台套风险补偿和保险补贴,是赵辉在会议的发言中提到的,戳中了在场许多企业家们的兴奋点。今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将节能环保装备等5个项目作为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
赵辉透露,目前省上正在研究制定针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些扶持政策,“研发出一项好的技术,并将其成功的产品化,并推向市场,这中间存在很多风险,导致企业不敢放手尝试。首台套扶持政策,主要针对一些高端技术的产品。”
不光是政府主动从顶层设计角度为节能环保企业谋“福利”,专家学者们也在一旁摇旗呐喊。“我们能否在增值税上对节能环保企业有一些优惠,让他们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产业的再扩大上。”樊元生说。
说治理:第三方治理将成趋势
“谁污染、谁治理”,这是常被提到的污染治理模式。但随着第三方治理的出现,这种模式可能会很快被取代。
“过去的模式下,很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的企业,也按照政府的要求购买了治污设备,但他们缺乏专业的技术,在设备后期的运行维护上常遇到难题,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一些企业干脆就采取了‘建而不用’的方式,让设备摆在那。”赵辉说,未来省上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将逐渐向第三方治理模式倾斜——谁污染,谁付费,交由拥有专业技术的第三方来治理。因为更专业,效率也会提高,治理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我们公司主要给企业做污水处理的设计方案。” 四川建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绵阳的环保企业,工程部主任张鑫说,第三方治理模式下,公司提供的环保服务还有很大增值空间,“除了设计,我们还可以负责设备投入后的运行维护。”
“第三方治理的方式是一个全国的大趋势,但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标准如何制定,第三方企业如何进行管理等。”贺克斌说。
除去在工业上加强污染物的控制之外,贺克斌还认为,广大群众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我们对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机动车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发现这些城市每辆车的年平均公里数已经超过了美国。”
“特别是成渝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污染物的容量小,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贺克斌介绍,去年成都全年PM2.5平均浓度已经超过了北京。“希望成都能够利用自己的科研资源优势,建设专门机构对大气污染进行研究。在环保产业上,也能够进一步细化市场,让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