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计划今年内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本报记者 寇敏芳
日前,省自然资源厅启动“规划攻坚年”行动,计划今年内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全面启动,正在进行前期“双评价”专题研究等工作,年底将完成大纲编制。到2025年,将全面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是四川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技术支撑单位。该院副院长陈光建介绍,此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这是与以往规划最大的区别。
生态优先既是要求也是目的
记者: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为什么摆在突出位置?
陈光建:以前分散多头的规划管理体制造成了各类规划包括生态保护规划分散在多个部门且相互不协调,实施困难,统一到国土空间规划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生态优先既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也是目的。
记者:生态优先的原则如何体现?陈光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工作就是“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前没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它要求将规划区域的资源、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区域的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保护规模和建设规模。
举个例子,我们正在做射洪的国土空间规划,就首先开展了“双评价”,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区位等作为评估要素,先把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划出来,进行重点保护,然后剩余的区域再进行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这样就能根据射洪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识别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优化射洪的空间发展格局。
三大举措平衡好生态和发展
记者: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陈光建:我认为有三点。一是通过开展“双评价”,科学划分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确定各个空间的分布位置和面积,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目标进行空间格局优化,让各类空间“各得其所”。
二是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通过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功能极重要、极敏感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保护,红线外开发。
三是突出重点、优化分区管控。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做到“发展空间地尽其用”;在生态核心保护区外,农业空间及生态空间内,推动优势资源有序转化。比如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特色小镇,可以发展全域自驾、阳光康养、民族文化体验等生态和文化旅游业,适度发展风能和光能发电、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就是一个生态引领发展的典型案例。在此次国土空间规划中,各地应当借鉴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