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防治大气污染是改善民生当务之急

13.02.2014  02:12

  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会议认为,打好防治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推出三项措施:一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二是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三是落实各方责任。

  一段时间以来,特大城市和区域频发雾霾,形成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不仅大大增加造成相关疾病的风险,同时也给公众的生活生产造成不便。空气质量持续恶化也逐渐超越环境领域,成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累及政府的形象与权威。

  所以,去年9月国务院就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些地方先后也制定了大气污染的考核办法,强调重污染天气市长负责制,各地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将处罚市政府。这样的举措也获得了广泛认同,官方与民间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呼吸、共奋斗”的共识。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气污染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长期倾注心力、人力、财力,并通过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生活消费方式改进,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努力,才有可能彻底扭转当前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

  首先,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能源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对症下药,从各地调整产业能源结构入手。具体而言,它需要虚实结合。“”的方面就是从官员主政思路、环保观念切入,我们曾经信奉“先污染后治理”,这种错误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让污染积重难返。所以,要治理大气污染,必须更新政府官员的价值取向,比如产业能源布局就不能只算经济账,那些“只要产业有利于GDP增长、有利于财政税收就来者不拒”的思路必须摒除。

  “”的方面就是用经济、法律、税收、补贴等激励措施引导产业和能源布局,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动真格、下苦功。一是要出真金白银,这次中央财政设立100亿元专项资金,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地方恐怕也得出配套资金才行,上下联动才会产生合力;二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就要动动干部的乌纱帽,对于防治不力的官员要敢于“不换脑筋就换人”,不能只是和风细雨地批评了事。

  其次,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全社会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无论你是否直接造成大气污染,都有责任参与进来。企业、政府的治理责任重大,但是普通公众也可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它很微薄。一方面,对于水泥、锅炉、有色等重点污染行业,政府要健全它们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并确保执行到位,企业达标可以奖励,违规肯定要追责;另一方面,中央到地方的大气污染监管机构必须行动起来,建构严密的监测网络、形成严格的执法体系,政府部门的尽职尽责是让全社会各担其责、各显其能的关键。

  同时,普通公众也要树立“防治污染、你我有责”的观念,比如老百姓日常选择自驾出行还是公交出行,焚烧秸秆还是填埋秸秆,选用能效等级高还是低的产品,都应该有意识地做出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决策。毕竟,大气资源是所有人共享的,没有人可以超然“”外,也没有城市能在周围都污染的情况下,独享一方好风景。

  再次,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与国际合作。在财政科研经费的发放上,可以侧重于大气污染治理有关的科研项目,鼓励全社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和关注环保。此外,中国的大气污染不仅仅是单纯疆域内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全球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大气污染的问题,只是一些发达国家较早较好地解决了,现在我们有必要充分学习它们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国际合作,让一国的污染治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标题:治理大气污染须动真格)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