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粮食市场深度融合成趋势

24.05.2016  10:39

  一艘艘满载粮食的大型货轮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粮食生产大国港口起航,漂洋过海停靠在浙江沿海港口卸载粮食,如今已并不鲜见。

  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速融合,粮食进口已经成为我国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调剂余缺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粮价严重倒挂导致粮食进口数量猛增,对国内粮食产销格局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最近,《经济日报》记者深入沿海几大粮食专用码头进行了采访。

  东北港口首现玉米进口

  站在大连北良港码头,中粮贸易北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杰感慨地说,去年从北良港首次进口商业玉米45.5万吨,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对于背负高库存压力的东北玉米主产区来说,进口玉米犹如骨鲠在喉,感情上难以接受。

  但这却是现实无可奈何的选择,巨大的价差是导致进口玉米进入东北主产区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距离主产区较远、运输成本略高等因素,北良港的北粮南运业务逐年下降,拓展进口粮食业务成为新的选择。去年东北港口抵港进口货轮12艘,北良港就争取到了10艘货轮,占东北粮食进口总量的83%。

  与粮食主产区的被动接受不同,粮食主销区的港口选择余地更大。春末夏初,浙江舟山港码头一片繁忙景象。浙江60%以上的粮食是依赖省外调入和进口,舟山港作为我国水水中转国际粮油集散基地,是浙江省通过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物流节点。

  舟山储备中转粮库主任林海红介绍,目前该库以进口粮食的中转服务为主,以前一年的吞吐量50多万吨,现在达到120多万吨。“目前粮库已经与益海嘉里和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建立合作关系,为这些跨国粮商在国内的油脂加工企业提供中转服务。”林海红说。

  广东、浙江、福建等粮食主销区,目前主要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满足省内粮食需求。近年来粮食进口猛增,大部分进入南方主销区。以大豆为例,去年大豆进口超过8000万吨,其中北方仅进口700多万吨,余下主要为南方进口。

  加强管理避免过度进口

  在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西港区停靠着一艘7万吨的巴拿马货轮,船上的进口油菜籽已卸载完毕。漳州招商局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告诉记者,在码头附近有3家榨油厂,直接把进口的大豆或者油菜籽加工成食用油,销往国内市场。

  在国内粮食供求有余、储备粮食较大的形势下,进口粮食特别是高粱、大麦、玉米酒糟和木薯等饲料替代品,对国内北粮南运、粮食生产冲击很大。

  对此,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进口粮食增多,是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缺陷和国内外粮价倒挂双重影响的结果,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的必然反映。一方面,三大谷物品种虽然实现了基本自给,但是存在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小麦,有些强筋麦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需要少量进口。大豆是“短板”,必须依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下行,国内粮价成为全球粮价的“高地”,国内外粮食价差巨大,特别是那些没有配额管理的大麦、高粱、木薯干和玉米酒糟以其强劲的价差优势大量进口,导致了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量“三高并存”的现象。

  专家认为,避免粮食进口过度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必须加强粮食进口管理。首先,从粮食价格入手,缩小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近年来,国家开始弱化政策市,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大豆、玉米临储政策已经取消,价格逐步与市场接轨,对进口粮食起到抑制作用。其次,通过关税等手段控制进口替代品过快增加。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加强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进口配额管理的同时,对于非配额管理的高粱、大麦、玉米酒糟和木薯等饲料替代品,实行许可管理,加强进口监测,对于边境走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

  据了解,以上措施已经起到一定成效,今年初粮食进口出现明显放缓趋势,玉米、大麦和木薯进口同比大幅度减少。根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提供的资料,今年1至2月,谷物共进口302.6万吨,同比减36.6%;其中,玉米进口7万吨,同比减94%,与此同时,玉米出口653.6吨,同比增2.1倍。粮食适度出口,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粮食库存高企的问题。

  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现在,我国粮食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是,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速融合,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强,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粮食形势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

  专家表示,虽然粮食进口可以在调节国内粮食供应结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要防止出现某些粮食品种对进口的过度依赖,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规模,既防止粮食大规模进口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又防止引发国际粮食供应紧张。

  “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是我国有效防范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我国应当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既要保护好国内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又要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既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又要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和粮食仓储设施、机械设备、储粮技术“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逐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