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精准实”持续推进脱贫攻坚

04.10.2016  09:36

 

——省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

□记者 吴浩

9月28日,省政协十一届第十五次常委会召开,与会者围绕“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开展专题协商,针对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如何进一步做好“精、准、实”文章,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将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精密结合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旅游已经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

我省大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这为脱贫攻坚发挥旅游业作用提供了条件。但蒋东生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省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形态较为单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内容少,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他建议,我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应以乡村旅游或乡村生态旅游为主要业态。具备独立发展旅游业的地区,应尽快开展旅游规划,实施配套建设,并与周边旅游地“联网”。不具备独立发展旅游条件的地区,可考虑将其作为周边旅游地功能模块加以扩充,使这些区域有机链接、点线结合、共同发展。

在推进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精密结合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朱永志委员认为,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小康过程中,存在交通瓶颈、绿色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他建议,加大村组道路特别是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神经末梢”建设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淘宝等农村电商,实现农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使脱贫攻坚的每一颗棋子都助力绿色发展大势。

巴中市政协则提出,要精细规划发展涉农产业,支持发展集特色种植养殖、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长链产业,尤其要在发展规划、项目资金、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特殊的政策扶持,也让企业能成为贫困户置入产业链的载体。

让三大产业互动发展准确链接

宜宾市政协提出,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举措,只有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激发出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产业发展的热情,形成产业扶贫合力。

刘宇委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贫困地区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方面,仍然存在产业雷同现象。他建议,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及其他贫困地区,资源状况、气候条件、贫困现状各有不同,其产业培育和发展,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统领下,遵循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旅则旅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群。

曹丰平委员发现,部分地区围绕“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粮油、畜牧、茶叶、果蔬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与二三产业紧密程度低,无法有效进入到加工和流通环节,很容易造成产品不好卖或卖不出好价钱。他提出,建立产业延伸培育机制,构建二三产业服务圈,要积极引进有技术、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推进农产品就地深加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宜宾市政协也建议,要狠抓三产互动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向车间转变,农村建设向景区转变,农产品营销向超市转变。

脱贫攻坚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广安市政协发现,部分地方存在将过多资金投入在示范点上,导致整体扶贫效果不明显和部分贫困户“赖贫”的问题。他们认为,脱贫攻坚要注重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抓点示范固然重要,但更多还未脱贫的地区,也需要大量资金项目的投入。

广安市政协建议,对即将或已经脱贫的示范点要少一些锦上添花,把资金项目投到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贫困地区,推动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同时,建立鼓励贫困户自主脱贫的激励机制,出台支持政策,把一些无偿资金变更成脱贫奖励补助资金,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除“四大片区”外,我省尚有分布在乐山、宜宾、泸州、广元和巴中等市(州)的16个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区),同样存在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程度深的状况。杨承一委员建议,对处于“四大片区”外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参照民族地区扶持政策标准,在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方面制定一些缩小差距的政策措施,开展区域性差别化精准扶持。

当前,全省有5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吴小可委员认为实现“一个不能少”的脱贫目标,不能仅靠贫困村“单线突击”,他提出,在集中发力解决贫困村突出贫困问题的同时,要提升非贫困村帮扶组织化程度,还可在省、市级层面探索设立非贫困村脱贫发展产业基金,确保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享受均衡的扶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