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回访】翻越连绵大巴山 追寻非遗足迹 回访非遗学员

01.09.2018  16:27

 

暑假期间,成都纺专非遗回访组到遂宁、通江、广元、广汉等多地,参观回访非遗培训学员,深入川东北地区,翻山越岭,了解非遗发展现状以及学员学习成果后期推进情况。

此次回访是文化旅游部、教育部及人力资源社会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后续环节之一。学校回访组成员有服装学院院长阳川、副院长廖雪梅,艺术学院院长刘畅、副院长徐世玉、非遗课程主讲老师马泽群及其他非遗管理人员等。

 

 

观音故里观音绣:访技艺精湛的何春蓉大姐


2018年7月30日,非遗回访组开始了2018年暑期回访第一站遂宁,回访刺绣技艺出色的何春蓉大姐,了解特色鲜明的遂宁观音绣。

 

 

何春蓉大姐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从事刺绣十余年,是遂宁观音绣艺术坊的元老级人物,也是该艺术坊的刺绣骨干之一。何大姐热爱刺绣,工作投入,收入稳定。在交流中,她认为参加非遗研修研习培训非常必要,可以从色彩、构图、审美水平等方面获得很大提高,希望工作坊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多给与绣娘们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刺绣技艺,推动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何大姐所在的遂宁观音绣艺术坊,成立于2006年,以观音绣为主,现有专兼职绣娘50余人,其中专职绣娘十余人,为当地农村妇女就业与创业开辟了重要通道。在遂宁市各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该绣坊以打造观音文化为契机,快速地成长起来,实力也越来越强。

近年来艺术坊产品研发、设计,逐渐面向旅游人群和普通老百姓,更加生活化,其产品销售更多地来自私人定制。艺术坊管理人员还告诉回访老师们,她们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其刺绣图案或来自传统画作,或来自画家授权的画作。

 

 

回访组老师一致认为,色彩、线描、素描、构图等艺术基础课,对于提高绣娘们的基础素质和艺术修养非常重要,企业应该让学员多参与非遗研修研习培训,进一步提高绣娘们的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同时建议刺绣企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时尚的新要求,与高校紧密合作,开发出更多的生活化、旅游化及受年轻人喜欢的新产品,让非遗刺绣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在发展创新中更好地传承。

 

 

 

观音绣作为蜀绣的一种,源于遂宁安居区玉丰镇、横山镇。当地群众以蜀绣针法为主,同时吸纳其它名绣精髓绣制各种观音、莲花、荷包、蒲团、佛枕、方巾等寄托爱情、平安、福寿康年等美好寓意。开发出的产品包括观音系列、宝梵壁画系列、安居才女黄峨系列、神奇遂宁八大奇观系列等。同时也可来样加工绣制各种名家名画。观音绣针法有晕针、木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其特点绒片平滑、绣品细腻、浑厚圆润、灵动美观。观音绣“织文锦绣,穷工技巧”是民间艺术和观音崇拜的完美结合。

 

传承红军精神 不放弃: 深访冉建华学员的蜀绣学习与创业之路


7月31日,回访组来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川陕苏区的首府所在地——通江,回访非遗学员冉建华。冉建华热情直爽,踏实肯干,具有革命老区特有的开拓进取精神。

 

 

冉建华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大巴山里的农村妇女,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18岁就外出打工。后来发现打工虽然挣钱,但不能照顾好家里老人和孩子。受到身边妇女绣花环境的影响,她自幼酷爱绣花,保存了自家婆婆及其他妇女的精美绣品,为了提高刺绣技艺,帮助家乡姐妹找到更好的出路,她走出大山,多方拜师学习蜀绣技艺。

 

 

2015年,冉建华创办了四川手绣前程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这是目前巴中市唯一的一家蜀绣技艺企业。公司的绣品以当地盛产的银耳及红色文化作为主要创作对象,具有一定的特色。现有员工80余人,固定蜀绣绣女10余人,积极对留守妇女免费开展培训,并帮助修女们开拓市场,销售蜀绣作品。平常绣女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到公司或在家里刺绣。回访时正值暑假,绣女直接把孩子带到公司刺绣现场,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刺绣。

 

 

回访组老师与冉建华亲切交流,了解她的生活状况和蜀绣事业发展情况,纷纷为她的创业精神和魄力所感动。同时注意到公司员工的整体蜀绣技艺水平有待提高,作品数量和种类较少。建议公司选用一定比例的固定员工,多给员工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蜀绣水平。建议开发生活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要以当地红色文化作品等为特色,开发系列作品,使当地的蜀绣作品特色更加鲜明。

 

 

回访组的蜀绣及艺术专业老师们,还现场指导绣女们的刺绣过程,耐心讲解应该如何观察,如何配色,如何渗针,教他们如何制作蜀绣小作品。

通江地区山高路陡,我们期待冉建华学员的蜀绣创业之路越来越平坦、宽阔。

 

 

古朴亲民的麻柳刺绣与坚守执着的麻柳刺绣人


8月4日,途经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和巍峨雄奇的连绵大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非遗回访组来到了秀美的广元市麻柳乡,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而精美的麻柳刺绣,回访非遗研修研习培训学员张菊花和王孝琴。

 

 

麻柳乡位于川陕甘交界处,风景怡人,人们淳朴善良、安居乐业,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利用农闲时间,专注于刺绣活,是麻柳乡妇女的优良传统。农家姑娘从小受到祖辈及母亲的耳濡目染,自幼就会熟练地穿针引线。麻柳刺绣历史悠久,刺绣技法以编成专门的教材,绣品多以白色土布为底,配以黑、蓝、红等绣线,绣出民间生活百态和人们的美好愿景,典型的图案有野鹿含花、百兽同乐、国泰民安、八仙过海、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

 

张菊花正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非遗研培学员张菊花,是麻柳刺绣省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她是麻柳乡农家妇女的典型代表,温和、安静还带有几分羞涩,柔弱的外表却掩饰不住对生活的坚持和执着。张菊花出生于刺绣世家,其外祖和外婆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著名刺绣艺人,母亲亦是刺绣艺人中的佼佼者,母亲的《老鼠嫁女》等绣品已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面的世界越来越有吸引力,不少姐妹已经放弃了刺绣外出打工挣钱,但张菊花抵制了各种诱惑,在家人的支持下,一直坚守刺绣技艺,十年如一日,绣出大量作品,绣工也越来越好。在自己坚持刺绣时,还不忘传承,手把手教女儿刺绣,经常到当地小学给孩子们讲刺绣技艺,给愿意学习的年青人培训,让麻柳刺绣传承下来,是张菊花一生的梦想。

 

 

学员王孝琴,心灵手巧,开朗乐观。回访当天,带来好多自己最近的刺绣作品让回访组老师欣赏。她一路上给我们仔细讲解乡麻柳刺绣展示厅的每个绣品的内容,寓意,讲麻柳乡的传统和刺绣历史。看得出她对麻柳刺绣的真诚热爱。但为了生活,她也在广元市里打工,只能利用晚上刺绣。

 

 

回访组经过走访,感受到麻柳刺绣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感强,图案古朴亲民。但麻柳刺绣的传承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第一,年青人愿意从事刺绣的不多,30岁左右及以下的绣女极少。第二,刺绣图案复杂,绣女们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经历。第三,麻柳刺绣作品的时尚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不够。第四,绣品的市场化推广道路不畅,绣女的收入偏低,生活状况难以根本性改变,影响技艺的传承。

 

 

鉴于麻柳刺绣传承面临的困难,回访组作出如下建议:

第一,适当地简化刺绣图案内容,开发适销对路的生活产品和旅游产品,从而减少单个绣品所花的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与高校合作,设计时尚性图案,扩大消费人群。

第三,与服装生产与销售企业合作,解决生产和销售的瓶颈问题,打开销路,让麻柳刺绣真正走向市场。

第四,政府或妇联等加大支持力度,将合作社真正运行起来。发展技艺过硬的、有年龄梯度的固定刺绣团队。松散型合作与稳定合作向结合,有计划地、稳步地推动刺绣技艺传承与发展。

第五,多派绣女外出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传统麻柳刺绣有所发展创新。

 

 

刘甜甜:专注民族文化 把蜀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8月4日,回访组来到“川西明珠”广汉,回访学员刘甜甜。刘甜甜自小受到三星堆文化的熏陶,知性、优雅、自信,热爱生活,将专注于蜀绣技艺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从事蜀绣十余年,多次向成都及苏州蜀绣名师学习,潜心学艺,善于思考和创新。她认为,目前蜀绣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文化修养高的人不愿意学习蜀绣,而文化修养不高的人又难以表达蜀绣的灵魂。

 

 

广汉市蜀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得到当地妇联的大力支持。妇联提供场地,作为刘甜甜及其他从事蜀绣技艺的姐妹们的工作室、交流点和作品展示地。并将该工作室打造成为广汉妇女就业创业培训点,培训蜀绣爱好者,有力保护和传承了当地蜀绣技艺。同时,刘甜甜利用空闲时间,进入当地中小学校,向学生传授蜀绣艺术。并准备将蜀绣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职高学生中推广。近两年来,刘甜甜为200余名妇女培训蜀绣技艺。

刘甜甜与广汉蜀绣作品,种类丰富,技艺精湛,特色鲜明。作品多以三星堆及熊猫为题材,销路好,年销售达30万元以上。稳定的蜀绣队伍有十余人,绣龄在5年以上。刘甜甜与她的姐妹们,家庭经济基础较好,也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将把玩蜀绣作为自己的爱好、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蜀绣商业运作较少,奉行蜀绣的自然传承与发展。

回访组建议,刘甜甜应该积极申报非遗传承人,主动肩负起非遗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推动广汉蜀绣技艺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