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农民工回家路:发现春运细节中的乡愁

16.01.2014  09:51

1月15日,旅客在成都东站候车。2014年春运从1月16日起至2月24日止,为期40天。据国家发改委初步预测,今年春运客运量将达到36.23亿人次,比去年增加2亿人次。为缓解今年的春运压力,成都铁路局将根据需要增开临客列车 四川日报记者 李向雨 摄

【编者按】

乡愁,2014年中国治国方略中的新词。

什么是乡愁?春运是观察的好切口。它像一面“镜子”,离乡农民工对现实和未来的盘算,对“”和“挣钱地点”的纠结,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各取所需激发出的经济活力和正在遭遇的发展困境,都通过这面镜子反射出来。

今天,2014年春运正式拉开序幕。记者深入城市、农村,走进车站、机场,近距离捕捉这场中国式大迁徙中耐人寻味的细节,探寻“在路上”的农民工将为“在路上”的中国和四川打上怎样的发展烙印。《发现春运细节中的乡愁——2014农民工回家特别报道》邀您一起发现乡愁,感受温暖,瞭望城乡新未来。

乡愁是一张薄薄的车票。

乡愁是一种病。导致乡愁的“病根”是空间阻隔,而治愈这种疾病的“药物”有且只有一种——尽快回到家乡。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发生与治愈的过程,就是一次抵达,从异域到故乡,从此岸到彼岸;它也是一种见证,从分离到重聚,从泪水到欢笑;它更是一种权利,任凭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挡……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包含在一张薄薄的车票中。

三个普通的四川农民工,三个朴实的小故事,三张车(机)票,精确地丈量着城与乡的距离。

故事 A

回家路线 广州→成都

交通工具 火车

购票状态 没买到票

人物 鲜福全,绵阳梓潼县人,在广州做快递

 

空空荡荡的售票点让鲜福全很不习惯,他认为与在互联网上买票比,还是过去和老乡们轮流熬夜抢票好——

票都不会买了,这个地方还咋个待嘛?

□本报记者 刘川 发自广州

1月13日晚上10点40分,广园东路1814号,广铁集团集中售取票点,长约1000米临时雨棚等待区除了经过的记者,空无一人。“有没有18号到成都的票?”一个中年模样的男人走进售票大厅问,一口地道的“川普”。“最近的都没有票了,只有30号的票了。”售票员的话让中年男子有些沮丧,他自言自语:“没看到排队的人的嘛,咋票就没有了呢?

记者走近和他攀谈起来。他叫鲜福全,绵阳梓潼县人,1997年来广州打工,妻子也在这边,10岁的小儿子出生在广州就一直带在身边,在农民工学校读小学四年级,大儿子在家乡读高一。

为什么鲜福全会认为“今年票最难买”呢?“互联网买票程序对于我们来说太繁琐了,电话又没订到票,我们都是快被社会淘汰的人了。”老鲜摩挲着自己的工作包自嘲。1月6日,不懂电脑的他就和90后的外甥守在电脑前抢票,但到最后支付环节却“卡壳”了,“我们都没有网银,也没有支付宝,我只好冲到银行去弄网银,等我回来票已没有了。”随后,做快递的鲜福全开始拜托服装城里的3位淘宝达人客户帮忙抢票,但还是没有成功。鲜福全开始尝试“曲线救国”,“电话抢票倒是抢到了,不过是从广西柳州到成都的,但从广州又没有到柳州的,最终还是没有去取。”“他们90后,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我要年轻没成家也这样。”老鲜说的是他在麦当劳当厨师的外甥,去火车东站看了下没票立刻回来订了一张飞机票。他也打听过机票,“三个人要近4000块钱,都够我老母亲大半年的生活费了。

还是以前好。”老鲜说,他以前住在火车站附近的三元里大街,远在惠州、东莞等地的老乡在春节前就要在他家借宿以便熬夜排队去买票。那时候提前一天和老板请假,和老乡们轮流熬夜去买票。说起这些老鲜脸上竟有一丝优越感。

因为没买到票,老鲜又有点后悔去年没有留在家乡,这样的纠结感最近几年越来越强烈。

带着老鲜来广州的5个老表都陆续回四川老家了,唯独他还留在广东。“我了解过,那边快递一般工资就三四千左右,而在这边一个月至少有一万多,我还是想找点钱再回去。只是我回家,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找不到接收单位的话这十几年交的社保就打水漂了。”老鲜说。

到记者发稿时,老鲜还没买到回家的车票。这让他感叹,“票都不会买了,这个地方还咋个待下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