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化、四调整、五创新”奋力推进 彭州畜牧业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在加快发展规模养殖,推进产业化经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的供给侧改革,我市紧紧围绕“三优化、四调整、五创新”的工作思路,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含量水平三大难题,全面深化现代畜牧业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优化布局为契机,把握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加大调整优化养殖场区域布局,严格执行《彭州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在天彭、致和等城郊与交通、水源、人口密集地设立禁养区;在禁养区外1000~2000米为限养区,限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畜禽养殖场逐步关闭。在适度养殖区根据土地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适度的发展种养循环养殖,以生猪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山区从“种草养畜、围山养鸡”着手,发展草食牲畜和山地鸡生态养殖。
二是优化畜禽种类。按照“调减过量、适度保有”的要求,积极实施“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在丽春、桂花等镇稳定猪禽生产,确保年出栏生猪50万头、小家禽1000万只的最低保有量,在通济、小鱼洞等镇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的草食动物,特别是肉羊和肉兔的生产。
三是优化产业链条。继续深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健全畜禽从祖代、父母代、商品代、到屠宰、加工、分销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实现畜牧业全产业链有效可控。
二、以调整方向为引擎,明确发展高端产业
一是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调整。我市积极引导金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彭州天华禽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参与养殖基地建设,利用公司引进畜禽优良原种,建设祖代种畜禽场。大力支持四川欣康绿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畜产生化(天然肠衣、肝素钠、硫酸软骨素、血清蛋白、胱氨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占领畜牧业高端产业市场。目前我市的四川欣康绿食品有限公司已达到年出口天然肠衣1万余桶,年生产肝素钠5000公斤,该公司的肝素钠产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通过对此类新产品的开发,将使成都市的生猪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从不足10%提高到了50%,其中高效利用率达30%以上。
二是由普通产业向特色产业调整。充分利用丘陵山区广泛的林、茶、果园等自然资源,发展丛岭藏鸡、彭县黄鸡、成华猪等本土优质特色畜产品,把畜牧业与特色餐饮、产品加工、观光休闲和旅游体验相结合,力促成都市益生康健农业有限公司逐步实现立足畜牧业的一、二、三产业结合,实现多元化发展。我市已拥有“九尺板鸭”、“丛岭藏鸡蛋”“无抗猪肉”、“龙门山老腊肉”等名优品牌。
三是由一般产品向优质产品调整。大力推动“三品一标”创建,截至目前我市共争创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2家、绿色食品企业2家、有机农产品企业1家。并已会同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彭县黄鸡”饲养规范和饲养标准,在两年内力争“彭县黄鸡”地理标志的申报通过认证,达到增值增效的目的。
四是由传统养殖向智能养殖调整。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2016年争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6个)。争创国家级畜禽农民养殖专业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1个。鼓励规模养殖场对设施设备进行提档升级,采用自动饲喂或智能化饲喂的方式,促进养殖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截至目前我市已有8家养殖公司已建立了智能养殖平台,包括:养殖信息采集系统;养殖环境数据查询及趋势分析系统;圈舍管理、品种管理系统;基于RFID的养殖溯源管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从标准化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和畜产生化产品的全程质量可控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创新养殖发展新模式。我市积极推行“正大集团+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共建养殖小区的模式,由正大集团和龙头企业按照“六统一、一回收”的方式,通过“寄养代养”、“订单养殖”与养殖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起到了主导和示范作用;在全市大力推广“多方合作+保险”的带动机制,把养殖户组织进产业化经营中来,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由点到线到面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政策扶持,培育养殖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养殖小区等生产经营主体,促进种畜禽场、家庭农场、养殖能手抱团发展。支持欣康绿等龙头企业带动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打造集养殖、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的畜牧产业集群。2014年完成培育养殖业家庭农场20家,畜产品营销职业经理人26名和职业经纪人120名,让养殖户、加工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创新养殖户组织化程度。采取政策扶持通过合作联社和合作社把分散养殖户有效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提高养殖户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9家,建立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52家,初步形成了以生猪、肉鸡、蛋鸡、奶牛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或“经纪人+养殖户”的产业营销链条。
四是创新机制发展种养循环。创新循环经济,坚持走“种养结合、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畜牧业发展之路,在适度养殖区推行“畜+沼+粮(菜、林、果)”的循环模式,完善198家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设施设备,在全市推广“三分离(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两配套(配套干粪有机肥生产,经沼气池处理后沼液的农田利用系统),一结合(种养结合)”的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面源污染问题。目前我市在桂花、丽春等镇以四川欣康绿食品有限公司和成都黑九九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与种植农户联手全力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6个,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山地鸡生产。在龙门山镇、小鱼洞镇、通济镇、白鹿镇、磁峰镇、新兴镇利用养殖场的有机肥改良草场1.5万亩,人工种草0.5万亩,以天生桥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都羊洋科技公司为龙头形成了草食动物生态养殖带。
五是创新畜产品安全监管。因地制宜创建全市病死动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模式,畜牧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签订协议共同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运作、财政扶持、保险联动”的机制,构建起病死动物收得起、能处理的公共处理体系,采用国际通行的动物热解炭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保障畜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