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部方言网络电影《以为是老大》上映
《以为是老大》剧照。
李伯清在《以为是老大》成都首映发布会现场赠送题字。
冯家妹出演《以为是老大》。
子在话剧社的《茶馆》剧照。
编者按
这个春天,四川方言动静不小。
3月24日,德阳一家民间剧社将老舍先生的经典话剧《茶馆》改编成川话版,在德阳连演两场,场面火爆。4月初,中华方言歌曲大赛登陆成都,招募最具特色的方言歌曲。4月28日,第一部四川方言网络大电影《以为是老大》独家登陆爱奇艺,引发网友关注。
几十年前,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曾经火爆全国。近些年,四川方言版《猫和老鼠》、方言歌曲《谢谢你的爱》等屡屡引爆网络狂欢。然而,由于版权纠纷、低俗粗话频现等原因,在登台亮相过程中,方言创作几经波折。
这一次,四川方言再度登台,从区域性舞台到全国平台,方言创作有了更多可能性。
川话演电影接地气又好耍
□本报记者 常雄飞
四川方言网络大电影《以为是老大》4月28日独家登陆爱奇艺。作为第一部四川方言大电影,该片上线后就引来热议:网友观众觉得,影片接地气又好耍;业内人士则觉得,这算是方言大电影的一次尝试,如果效果好,可能会吹起一股新的“西南风”。
该片的这种尝试,其实源于导演王光利对故乡的情怀和依恋,众多巴蜀笑星的加盟也给方言台词带来了活力。方言电影到底怎么拍?是试水还是创新?
少见
全片都用四川方言
其实在国内,用方言的电影不少,但近几年真正能主要用四川方言的几乎没有。王光利在筹备《以为是老大》的时候,就希望全片都能用四川方言来演绎,于是他的4位编剧中有来自绵阳的,或者祖籍四川的。当确定廖健、闵天浩、胖姐等本土笑星来主演之后,王光利就把给剧本润色的任务交给了他们。《以为是老大》讲述的是一个经历10年牢狱生活的江湖老大高山眼,在出狱后面对世事变迁和一连串啼笑皆非的圈套的故事。“剧本已经很丰满了,我们只修改了一些台词。”胖姐告诉记者,四川方言很有特色,有时候很短一句话就能表达很复杂的情绪,有时候要用很多词来表达一个简单的东西。
每次拍摄前一两天,几位主演都会一句一句对台词,确定什么地方加什么特色方言。廖健说,剧本中出现的“干啥子”,感觉已经很方言了。但在不同的前后语境中,大家又改成了“弄啥子”“整啥子”“搞啥子”……
片中各种大场面,走心的戏份也让人记忆深刻。该片突出的是兄弟伙的情意,有一场戏廖健和闵天浩在天台吵架、喝酒,两位演员就用充满喜感的四川话“硬碰硬”地演出了四川男人的血性和情意。“那场戏拍得有点撕心裂肺,拍摄完之后,我看旁边好多工作人员都感动得哭了。”胖姐说。
“其实,导演要求大家不用刻意去搞笑,因为剧本已经赋予电影搞笑元素了,所有的喜剧包袱都在里面。”廖健说,相信观众看了之后,会对巴蜀笑星有个全新的认识。“前辈们拍摄的《抓壮丁》《傻儿师长》和《山城棒棒军》在全国好火嘛,希望新的巴蜀笑星能像前辈那样受欢迎。”
宏愿
欲刮电影市场“西南风”
当王光利看了廖无墨的小说《以为是老大》之后,立刻就有了拍成电影的冲动。在原著中,故事囊括了犯罪、悬疑、喜剧等多种元素,王光利觉得故事中的兄弟情谊,各种搞笑的巧合事件如果能放到四川来,引入方言,将会非常接地气。
“想拍方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10年。”王光利是眉山人,北漂多年,和贾樟柯、王小帅一样被称为中国第六代导演。10年前,王光利在成都拍摄了一部非常有四川特色的商业电影《血战到底》,该片充满着浓厚的四川特色,却没怎么启用四川演员。“当年的电影市场并没有现在繁荣和成熟,投资方也和我商量了很久,我当时也没有自信,就用了香港演员来演四川人。虽然效果依然很好,但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点遗憾。我一定要用四川演员,说着四川方言来演四川的故事。”
王光利筹拍方言电影,最支持他的人居然是香港导演王晶。一个说广东话,一个说四川话,差异不小的两个人,怎么能走到一起?原来,当年王晶看过《血战到底》之后觉得还不错,便和王光利做了很多交流,两人便成为好朋友。后来王晶在香港筹拍警匪片《卧虎》,也找到王光利当导演。王光利觉得,王晶对电影市场的嗅觉非常敏锐,“他听说我想拍方言电影之后,就说‘这个可以弄一下’。”
专注港式喜剧几十年的王晶深知地域特色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他表示,“四川方言、四川美景、四川美食都很值得去挖掘和推广。《以为是老大》让我很看好四川电影这片蓝海。我们选择这个题材,就是想在电影市场刮起一股强大的‘西南风’,这股风会随着‘电影川军’的发展壮大越刮越猛。”
川话演《茶馆》,什么味儿?
□本报记者 张良娟
“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问我们《茶馆》啥时候再演。没想到,我们第一次尝试反响这么好!”尽管首演已经过去1个多月,在子在话剧社理事会会长王智红的朋友圈里,他们用川话演出的《茶馆(第二幕)》仍然泛着涟漪。
子在话剧社是德阳一家年龄不到1岁的话剧社团,由一群话剧爱好者自发组成。3月23日、24日,该剧社的第一部作品《茶馆(第二幕)》在德阳演艺中心连演两场。30元一张的票价,吸引了众多观众。而四川话的台词,也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浓郁的川味。
剧情不变,“什么”变“啥子”
从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至今,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已经58岁了。它不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话剧,也是北京人艺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通过老字号茶馆裕泰的兴衰起伏,描写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的三个典型时代。剧中对老北京风俗的展现,以及充满京味儿的台词,也让《茶馆》被称为京味话剧的代表。
用川话演《茶馆》是什么味道?“今天打,明天打,打啥子哦?”这是裕泰老板王利发用四川话在抱怨。在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中,王利发的台词是:“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现在哪个瞧不起哪个哦?都是在街面上混的人,不要说瞧不起哪个。我说的是老实话哦!”在演出现场,王利发用四川话对唐铁嘴说。而在原版中,王利发的原话是:“没有的事!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谁能看不起谁呢?这是知心话吧?”
记者发现,在45分钟的表演中,剧情不变,但是演员的台词多少都有些变动,加入了“啥子”等四川方言。“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写了一个川话版的《茶馆》台本。”子在话剧社理事曹艺透露,由于导演反对,最终每个演员都是先吃透了原版剧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将台词改成了符合自己语言习惯的四川话。“背台词是最困难的。《茶馆》的台词带着北京话的语言习惯,所以在排练的时候,我们还是经过了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扮演王利发的卢仁成是德阳当地一家酒店的副总,他说自己和其他演员们不断观看各种版本的《茶馆》视频,尤其是北京人艺版的《茶馆》,慢慢去理解剧情、熟悉台词。
众筹投排,民间剧社挑战经典
和卢仁成一起登台演出的,有退休职工、咖啡馆老板、工程师、牙医、军人,有靠裱画为生的手艺人,也有超市售货员……他们的年龄横跨“50后”到“90后”。这样一个非专业的剧社,为啥第一部戏就挑战经典的《茶馆》?
“《茶馆》是一个群角戏,大家都可以上台演。”川话版《茶馆》的策划人王智红直言,这对他们是一个考验,“一般很少有话剧社敢挑战《茶馆》,可能我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想着尽力演好自己就好了。”
剧社成员每人出资1000元,众筹投排《茶馆》。因为都是非专业演员,不少演员普通话不标准。最后大伙儿一商议,干脆扬长避短,用四川话演。剧组还专门请来播音员担任台词导演,辅导演员们把握台词的节奏、语气。
经过近4个月的排练,川味《茶馆》最终登上舞台。“很多观众都说,没想到用川话演《茶馆》效果还不错。”曹艺说,也有观众嫌川味儿还不够浓,认为“语言还不够本土化和生活化”。
虽然演出已经过去1个多月,但询问下一场演出时间的人络绎不绝,话剧社也收到很多邀请。“高一的语文课本里就选录了《茶馆》的第二幕,所以有学校联系我们,希望能够进学校演出。”曹艺说。
也有观众提议,希望剧社能够排出完整的《茶馆》。曹艺透露,目前剧社还没有排练完整版《茶馆》的计划,不过,现在正在众筹另一部方言话剧《抓壮丁》,“准备将曾经火爆全国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搬上话剧舞台。
“《抓壮丁》主要是自贡方言,我们可能会进行一些修改,改成成都、德阳的方言。”曹艺表示,除了向经典致敬,剧社还将选取更多本土文化元素符号进行原创话剧创作和演出。
链接
那些年,四川方言靠什么火爆全国?
1963年,以话剧《抓壮丁》为蓝本,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首部四川方言喜剧电影《抓壮丁》,诙谐幽默而又爽利泼辣的四川方言,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1992年,四川方言电视剧《傻儿师长》讲述了被称为“范哈儿”的川军师长范绍增的传奇,让巴蜀笑星刘德一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2004年,四川方言版《猫和老鼠》VCD一经推出,就火爆街头巷尾。VCD被抢购断货,还引爆网络。
2006年,由宁浩执导,黄渤、郭涛、徐铮、王迅等主演的《疯狂的石头》上映。全剧以重庆方言为主,获得多个电影大奖,还带动一批方言电影的上映与拍摄。
2014年,第二期《中国好歌曲》比赛中,谢帝以一首四川方言RAP《明天不上班》引爆微博话题,该歌曲也被称为“年度放假神曲”。
2014年,一条关于1987年版《四川方言词典》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随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四川方言词典》,相关微博评论数达124万条,销售近150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