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让四川食药监管更科学 建风险研判分级考评机制

23.09.2014  19:11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周伟) 食用油中含有塑化剂,按理说不应该啊!”9月17日,乐山市食药监局在一次风险抽检中,检出一批次菜籽油含有塑化剂,这让监管人员大为不解。“塑化剂不会自动产生,且食用油生产过程不易接触到塑料制品,而通过对该食用油的历史抽检数据分析,我们怀疑这批食用油有可能混入了重复使用多次的老油或地沟油。”通过风险抽检和数据分析,乐山市食药监局迅即对该食用油生产单位实施精准监管,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预警“约谈”。

  “事后案件查处固然重要,但事前的风险监测更为重要,因为事后查处已实际造成伤害,而风险监测则是防患于未然。”在9月18日召开的全省第三季度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会上,省食药监局局长姚义贤指出,要将风险研判作为全省食药监管系统的“一把手”工程,作为省市县食药监局的第一位任务,作为加强监管的首要依据。

   风险监测挖掘出“风险点

  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的内容是怎样确定的?都是通过风险监测和风险研判科学“”出来的。日前,经过风险抽检“大数据”分析,省食药监局得出结论:保健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较大,要求迅速对减肥、增强免疫力等15类保健食品展开全面专项检查,针对非法添加等问题出台更严格的制度。“我们在风险抽检中发现,有部分保健品为降低成本改良口感而添加甜蜜素,甜蜜素的甜度是白糖的30倍,而成本却不足白糖的十分之一,所以有个别企业就想钻这个空子,而我们通过风险抽检,时刻盯住这个问题,让企业不敢乱加和多加。”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风险抽检是机构改革后的一项新职能,通过风险抽检不间断地对全省所有食品品类和重点产品进行扫描,每季度邀请专家召开风险研判会,同时针对某一项高风险食品开展专题研判会,对抽检数据进行“大数据”研判,并将其作为专项整治和建章立制的依据,今年该局有效排查出保健食品、食用大米等多起食品安全隐患。

  以抽检“大数据”为参照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和拟定规章制度已成监管常态。今年1月1日起,省食药监局开展食品药品“亮剑”行动、医疗器械“五整治”等专项整治,一系列优化顶层设计的规章制度密集出台,包括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推动了《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等列入立法规划,并制定规范食品药品行政审批行为等52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风险研判分级考评机制

  在总结过去一年来风险监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9月16日,省食药监局出台了《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药品质量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规定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动,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监督检查、检验检测、舆情监测、案件查办等途径获取的风险信息为基础,通过召开会议进行交流、分析、研究的形式,判断食品、药品领域的风险因素、风险程度,提出防控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制度要求例会采取定期召开和紧急召开两种形式。食品安全方面,省局每季度召开一次定期例会,各市(州)局每2个月召开一次定期例会,各县(市、区)局每个月召开一次定期例会;药品安全方面,省市两级每季度召开一次定期例会。对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按一般风险、中等风险、严重风险实行分级管理,根据例会评定的风险等级和风险性质,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通过及时发布风险警示信息、查封扣押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等措施依法实施风险防控。

  为确保两项例会制度落到实处,省食药监局还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研判考核评价机制,对及时准确分析排查风险,有效防控风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不认真分析排查风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问责。而根据第三季度风险研判结果,省食药监局接下来将重点对农村食品市场、学校食堂和农村群体性宴席这3大区域和桶(瓶)装水、白酒、面制品等6大品种展开精准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