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贫困地区绿色产品抱团进京 卖鲜松茸的大叔为啥改卖小笼包?
白格多登的松茸包成为抢手货。
拓市场
4月8日,“四川贫困地区绿色产品走进北京”推介活动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启幕,来自“四大片区”的6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携数百种四川造优质绿色农产品抱团亮相。
本次推介活动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政府驻京办联合主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总经济师黄朝阳表示,活动旨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起四川绿色产品出川拓市场的平台,带动贫困地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加快进入北京市场。
□记者 李淼 文/图
转身:紧跟市场,成为展场新风向
阆中保宁醋、凉山环太苦荞、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奶……记者发现,与传统进京卖生鲜果蔬不同,此次参展企业9成以上产品为精深加工品,不少还是中华老字号、驰名商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品牌产品。
瞄准供给侧发力,更成一大新风向。
藏族大叔白格多登不再像以前那样叫卖自己的鲜松茸和藏香猪肉,而是带来电饭煲,现场加热卖起小笼包。“3月份才研发上市的,香着呢!”他的“藏香松茸包”“藏珍野生菌香包”“青稞饼”成了现场的抢手货。
白格多登以前是藏语老师,退休后成立乡城百嘉农业公司,卖起藏香猪肉和鲜松茸,产品虽销到“北上广”,但“都是作为大路食材,卖不起价”。爱动脑筋的他不断考察市场,通过3年试验,终于端出一锅喷香的小笼包。“松茸一公斤卖900多元,做成小笼包,加上品牌,就值2000元,而且更容易进入寻常百姓家。”白格多登告诉记者,这就是他理解的供给侧改革。
开江的四川天源油橄榄公司则带来了1月份才上市的新型橄榄油小罐火锅油碟。“很多人爱吃火锅,但又担心健康,橄榄油正好符合这一新需求,目前已经卖出2万多罐了。”公司销售部经理吴海谊告诉记者,公司还用橄榄榨油后的材料开发出适合中老年保健饮用的橄榄酒,下一步再用果渣做露酒,继而做饲料,最后做有机肥……
迎难:提升出川知名度,还有多道坎
可喜的转型升级背后,也有难题。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北京市民表示,四川农产品在北京市场知晓度、品牌度并不高,耳熟能详的产品品牌更少。
四川农字号出川,还有数道坎要迈。
推介会上,在京做了10多年四川农产品营销的北京龙爪商贸公司董事长刘兵坦言,2003年,公司经营6000多个四川单品,但现在上架的只有500多个,白酒之外真正的包装食品仅300多个。
“卖产品时代已过去,必须卖品牌。”刘兵介绍,川企必须把握这一轮机遇,一定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再上市,同时,按标准生产,产品包装、品牌宣传,必须具备国际元素。“最大的痛苦是缺少符合这些要求的好产品。”
创办“川猫”电商平台的北京川商慧联公司总经理蒲元彬也建议,产品本地化才是世界化,不能提只土鸡就吆喝,必须了解当地市场的标准、文化。同时,比飞机更快的是手机,必须拥抱移动互联时代。
北京四川企业商会会长、眉州东坡集团董事长王刚则表示,将带来2000多家会员企业与贫困县建立务实的对接合作机制,让健康优质的“四川造”食材在北京扎根落地。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省七大优势产业,去年饮料食品产业产值规模达7400亿元。下一步将加快打造饮料食品万亿产业,在推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全产业链优势等方面增速加劲,不断提高“四川造”优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快‘触网’,加快四川绿色产品出川步伐,带动贫困地区农民早日致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