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财政设三项扶贫基金解“三难”
四川是全国脱贫开发前沿阵地,全省现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380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脱贫道路上的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三难”问题十分严峻。四川财政日前创新机制,整合资金,设立教育和医疗救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等三项基金,下大力气解决“三难”问题,补齐脱贫攻坚这块短板。
搭起教育和医疗“爱心桥”
上学和看病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影响四川贫困人口脱贫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四川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联通、覆盖各级各类学生,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的教育保障制度和学生帮扶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间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但政策覆盖上仍有死角,现有教育、医疗保障制度和帮扶政策尚未覆盖的一些事项,对贫困村家庭依然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
“构建县级教育和卫生扶贫基金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盲区,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逐步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10月以来,按照统一部署,四川省县级教育和卫生扶贫基金组建进展明显,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已全部完成基金组建,基金规模达7.3亿元。
“唯有源头活水来”。基金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但是需求是巨大的,如何让有限的财政投入发挥更大的效应?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扶贫基金持续注入机制,根据基金余额、放贷规模等情况,通过预算安排、资金整合、社会捐赠等方式,及时补充资金,做实基金规模,发挥长期作用。
为此,该省建立了一整套成体系的管理办法,对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发放程序、监督检查等过程进行明确。
教育扶贫基金对于救助对象明确提出“直接相关”和“特殊困难”两个点,对不是与娃娃上学直接相关的问题、已通过其他渠道解决的问题,不纳入基金救助范围。卫生扶贫基金主要用于帮助农村贫困家庭解决在享受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和帮扶政策基础上,仍存在的与看病就医直接相关的特殊困难,诸如未纳入报销的门诊费用、转院异地就医未能完全报销的合规费用等均属于此列。
在救助标准上,提出将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困难和基金支付能力酌情确定,每户每年500元—5000元,对特殊情况,在报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可突破5000元的上限要求,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
为确保基金真正用到切实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效应,四川财政会同教育、卫生部门,提出“本人申请—村级审核—乡政复审—公示—县级主管部门审定—拨付发放”的操作流程,通过村、乡、县三级联动,避免基金的挤占挪用,让真正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想种植果树没资金,想搞养殖还是没资金”,由于缺乏抵押物,贫困户很难正常通过银行获取贷款,资金问题成为其增收难的最大难题,也是四川推进全面小康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四川财政先后出台了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等一系列支持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取得一些成效,但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仍有一定局限。
为破解这一难题,四川财政积极调研,学习借鉴各地先进做法,提出以村为单位,整合原有产业扶持周转金,建立覆盖全省11501个贫困村的产业扶持基金的解决办法,有效对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的优势产业,使贫困户持续收益。
产业扶持基金较银行贷款不收取利息和资金占用费,仅明确还款期限,减轻了贫困户资金压力。较原来的产业扶持周转金,产业扶持基金实现了三个变化:一是规模更大,单只基金为30万元左右;二是运作方式更加灵活,基金为开放式,可以根据使用情况适时补充,更加方便;三是扶持对象更广,产业扶持基金也实现了突破,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扶持对象,对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有较大帮助。
据了解,截至11月21日,四川已有8372个贫困村完成了产业扶持基金组建,基金规模24.3亿元。下一步,四川省财政还将指导市县按照既定部署完善基金相关办法,为贫困户增收致富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