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克星"在四川诞生 山洪泥石流至少提前2分钟预警
新华网四川频道成都9月18日电(樊莉 本网记者黄毅)地震、泥石流、塌方、洪水……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如何第一时间对灾情进行科学识别、预判、预警,以及灾情监测评估,对高效组织救援、撤离等工作至关重要。18日,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运行验收会在成都举行。此次验收通过,标志着中心作为四川省应对频繁自然灾害地理信息获取与灾情预警的专业科技队伍,已具备承担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方面工程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的能力,开始正式履行科技克灾的神圣使命。
“克星”诞生
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南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向省科技厅申报组建,依托单位为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心于2013年3月启动联合申报建设工作,同年9月开始试运行。本月18日,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士刘先林等5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听取了中心试运行报告,一致同意通过验收;省科学技术厅为中心建成并正式运行授牌。
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周社介绍,以“创新、产业化”方针为指引,中心瞄准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从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到装备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系统研究应急信息快速获取、灾害评估与监测预警、信息服务与应急响应等共性关键问题,形成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体系。旨在打造一个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心拥有1000平方米的模拟实验室场地,以及无人机、卫星地面接收机、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大场景三维投影系统、红外热振仪、多波束水下扫描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多套国内外知名软件。
经过试运行,中心已经成为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中心研发的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地理信息系统、预备役信息平台等科技转化成果被多家政府机构使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专家认为,中心的建成将有利于加强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增强各级政府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突发事件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