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要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
为30万名地方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全省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要达到54%、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连日来,各级各部门精心谋划、科学测算,一项项惠民举措正密集出台、抓紧实施。(2014-01-07四川日报)
在每年召开的全国和地方“两会”上,教育、医改、住房等民生问题是一直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注重发展民生经济,加大民生投入,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近些年来,四川各地找准行之有效的载体,将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加以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之急盼。
翻开四川民生建设报告,我们不难看到每一项举措,每一个阶段都透露出民生建设项目化、工程化的理念。譬如,近几年来,我们在全省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去年,省委、省政府在“十项民生工程”基础上又新增了八项民生事项,而且“十项民生工程”和新增的八项民生事项投入力度继续加大,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大批民生难题得到缓解。让我们感到特别欣慰的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持续保持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投入,在此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办好19件民生实事。
报道称,今年突出办好的19件民生实事,包括免除全省8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对海拔2500米以上高海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取暖补助、建设2000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解决400万农村人口和50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等。正因如此,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笔者建议应抓好几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制度先行加快改善民生。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贯彻落实好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并通过制度建设落实民生事项,构建覆盖城乡、惠民富民的民生保障体系,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要继续提高。我们都知道,四川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制度建设对于像四川这样欠发达地区解决民生问题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我们要把19件民生实事纳入制度建设,形成民生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成果。其实,这些,我们在推进“新农合”、“新农保”、“新居保”等实践中已进行过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这一省情决定着必须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用“小财政”办“大民生”。一方面,要把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财政增收的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上,尽力而为,分好蛋糕;另一方面,在积极作为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支持,形成合力。特别“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要把本着民生优生的原则,用心把握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立足点,把灾区群众的期待和安危冷暖体现在每一项工作中,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直接感受、直接受益的重点问题,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样,既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又能推进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
毫无疑问,面对未来,我们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重点办好民生实事和民生政策体系建设,确保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