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四川行政村宽带网络将实现100%全覆盖

11.01.2017  19:07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0日讯(记者 江瑶) 今日,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产业链代表齐聚一堂,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记者了解到,到2020年,四川将建成一流信息设施,农村地区“千兆接入百兆普及”,全省行政村宽带网络实现百分百宽带全覆盖。

  网络扶贫 四川农村宽带覆盖位居全国前列

  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五大工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通过互联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2015年9月建成全国首个“全光网省”的基础上,四川又于2016年5月率先发布了“网络强省”行动计划。四川依托全光网优势,厚植“信息扶贫”理念,结合“宽带乡村”“普遍服务”等项目,花大力气解决农村宽带问题,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降低贫困群众享受信息生活门槛,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光纤宽带通达的行政村达3.4万个,100%的场镇和71%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户;建成农村基站2.4万个,82%的农村区域无线覆盖,农村宽带的覆盖范围和接入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到2020年,通过光网+4G方式,实现全省行政村宽带网络100%全覆盖。

  “升锅行动” 四川用IPTV取代非法锅盖

  或许几年前去过农村的人会有印象,那时候农村看电视,是在屋顶上装一个大锅盖。如今,这个现象已经十分难见。截至2016年底,全省IPTV用户规模突破1000万户,覆盖全省85%农村区域。近年来,四川在全省农村和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升锅行动”,利用IPTV 取代非法卫星锅盖,丰富了农村及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局长、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理事长邓寿鹏指出,目前,“互联网+精准扶贫”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奔富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四川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全光网省”,有了全光网络的支撑,使乡村贫困地区运用“互联网+”开展扶贫成为可能。四川基于IPTV平台,打造最好的新媒体内容平台。同时,聚合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运营企业、产业链厂商等资源,面向全省千万用户,构建起“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大平台和宽入口。

  网络扶智工程,让“山里娃的梦想”成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智,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助力全省教育资源均等化,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一样的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川依托IPTV进村入户,提供从幼儿到成年人各阶段各学科的名校教育资源。目前,已经覆盖超过400万户农村家庭。同时,加快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向偏远山区拓展。目前,全省1万余个边远农村山区“教学点”已经实现设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

  据了解,四川将进一步降低贫困人口通信门槛,从2016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投入24 亿元专项扶贫基金,让超过 100 万的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免费享有两年内语音通话和手机上网。依托“想家”视频通话应用,实施“爱心小屋”关爱留守学生项目,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建成爱心小屋3000个。全省还将投入资金4.5亿元,在全省行政村和农村学校建设15000个“益农社•想家爱心小屋”,为留守儿童和外出父母搭建情感沟通桥梁。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被民众称为“悬崖村”,800米天梯陡峭险峻,令人望而生畏。2016年,中国电信将其纳入脱贫攻坚重点项目,投资150万元,为“悬崖村”高标准建设有线无线全网通信网络。1月5日,“悬崖村”成功开通了光纤宽带和天翼4G网络,实现100M光纤入户。在彝族社长俄迪长江家中,孩子们通过IPTV“想家”视频,见到在城里打工的亲人,不禁欢呼雀跃:“想家视频瓦吉瓦!”(瓦吉瓦:好)

   城乡医疗资源共享,斩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根

  据数据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在所有贫困户里占比达44.1%。四川以互联网技术为纽带,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改造,打造 “基层医通”平台,解决医疗卫生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将“新农合”报销入口延伸至电信村级服务站和益农社,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便捷通道,降低医疗成本。

  推进全省分级诊疗,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全省各级医院实现互联、远程会诊资源共享双向转诊等功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欠缺问题;让“家庭医生”走进农村,基于电视、手机等终端,通过“想家”视频应用实现远程问诊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据悉,四川将投入资金6千万元,在全省贫困农村卫生室开通“乡村医生远程会诊和培训点”,促进乡村医生提高诊疗水平,方便乡村群众节约开支,家门口看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