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民生改善:美好的生活像盛开的格桑花

20.04.2017  10:43

阿坝州建起1小时医疗圈

□本报记者 刘星

小病拖,大病扛。”曾经,在地广人稀的阿坝州,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医疗设施和人员短缺,这成了不少群众患病后的“选择”,一些群众甚至因病致贫。随着“一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的推进,这样的情况已成过去式。记者4月中旬在阿坝州采访时了解到,如今基层群众患病后,一小时车程即可到达县级医院,3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5年以来,阿坝州整合各类资金2122.2万元,新建、改建各级医疗机构康复科室255个,添置康复医疗设备7575(台、件),培训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

近年来,阿坝州广泛开展分级诊疗政策宣传培训,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536份,畅通绿色转诊通道,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杠杆作用

小病不拖

社保报销解除后顾之忧

4月19日,阿坝州小金县达维乡继英村,村民杨兴花在镇卫生院出院结账时惊喜地发现,住院一个星期,包括输液、医药等费用,自己仅需支付100余元。

今年我们又调整了社保报销比例。去年报销 70%-80%,今年就是90%以上。老百姓看病压力更小了。”该卫生院护士杨秋说。

20年前嫁到继英村的杨兴花见证了这里医疗条件的变化。“原来我们牧区看病基本靠走路和骑马,路上耽误时间太长,病情严重时很危险。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从我家到镇卫生院坐车只要十几分钟。

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让群众在第一时间就医——“一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围绕的正是关乎群众健康的现实问题。阿坝州围绕基本医疗做文章,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各县依托县人民医院和中医民族医院,构建辐射四周1小时车程范围的急诊急救服务圈,为城乡居民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急诊急救和大病救治服务;无论地处高山还是河谷,各乡镇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周边30分钟车程或步行1小时医疗服务圈,为辖区及周边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标——让广大农牧民群众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看病的地方。

硬件建好了,软件也跟着提升。近年来,阿坝州开展“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年”系列活动,开展乡镇卫生院服务技能大比拼,大量培训基层卫生管理人员、急诊急救人员、乡村医生等,让家门口就有“靠谱”的医疗资源。

阿坝州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当地整合各类资金2122.2万元,依托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新建、改建各级医疗机构康复科室255个,添置康复医疗设备7575(台、件),培训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

大病不扛

分级诊疗方便进大医院

4月19日,来自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的8岁藏族女孩让莫(音译)在省医院做最后的检查。一个月前,在当地组织的包虫病义诊筛查中,让莫和同班同学卓玛均被筛查出患有包虫病。让莫一家本来打算再扛一扛,但看到卓玛在省医院治愈,一家人带着希望也来到省医院。

其实,卓玛的病情比让莫更严重。卓玛的包虫长在肝动脉旁边,从镇卫生院到县医院,医生们对治愈卓玛的病都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且,卓玛的父母不在身边,她跟随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爷爷不懂汉语,如何去省里的医院看病成了难题。

一次远程医疗,让卓玛踏上了去省医院的路。3月16日,省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罗兰云在远程医疗为基层医生介绍包虫病手术的技术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随后,壤塘县的医生将卓玛这一病例告诉罗兰云。罗兰云当即表示“请她们明天直接来找我”。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在省级层面,通过专家远程教学培训,远程疾病分析、病情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等,让藏区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良的医疗资源。卓玛就是通过远程会诊这一方式办理直接入院等手续。阿坝州广泛开展分级诊疗政策宣传培训,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536份,畅通绿色转诊通道,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杠杆作用,拉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报销比例差距,支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小病家门口就能治,大病能方便进大医院。阿坝州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阿坝州正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