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脱贫“三决”写就干部实干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联动共推,片区脱贫攻坚与经济功能区发展互融共进,对准最贫困村、扶持最困难户、办好最急需事,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1.5%降至2015年底的5.88%。迎着2020年全面小康的催阵号角,四川省拿出必胜决心,形成精准决策,全面打响脱贫攻坚大决战。(9月19日《四川日报》)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脱贫攻坚“五年战役”的开局之年。四川交出了满意的脱贫成绩单。截至8月底,今年计划脱贫的105万贫困人口中,已有86.6万人人均纯收入超过扶贫标准。今年计划退出的2350个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已低于3%的村达1799个。今年计划摘帽的5个贫困县中,已有3个县的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虽然这只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但却透视了四川各级干部在实干中的“决心、决策与决战”姿态。
“大决心”体现一种大局观。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不管行动是否果断,不管过程是否实在,首先要有一股气势,要有一种决绝之心,要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向贫困宣战。对于省委领导班子而言,首先要统一思想意识,要拿出决战决定,从“3+10+N”网状工作布局,到五级书记齐抓扶贫格局的脱贫布阵,再到集中开展扶贫专项督查调研的“问诊把脉”,终归到底还是需要各级领导对地方脱贫情况的总体把握,需要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刻认识。四川作为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这就从宏观上决定了四川脱贫攻坚的任务的艰巨性,也为四川各级干部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有了对四川脱贫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自然就有了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决心。从四川省委主要领导的8月蹲点调研,到各工作组的督导检查,四川脱贫从上到下都有那么一股干劲与决心。
“大决策”体现一种大思维。脱贫攻坚不仅需要决心与勇气,更需要智慧与创新。虽然四川也有外部的对口援建,也有国家政策与资金的倾斜,但如何整合资源要素,如何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显然需要四川拿出大决策,需要精准施策,坚持改革创新、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把水浇到穷根上。在全国率先出台方案,谋划精准扶贫、金融扶贫、“四到县”等六大体制机制创新。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允许秦巴、乌蒙等区域在省域范围内设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向“撒胡椒面”现象开刀,四川省出台政策在70个县试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放大贫困县自主权。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注重政策的创新性与拉动效应,注重地方决策与中央政策的无缝对接,注重全域脱贫,四川打出了决策组合拳,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
“大决战”体现一种大实干。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实干,无论决心有多大,决策有多准,如果不能落地生根,不能让贫困群众脱贫,这些都是水中花、镜中月。既然是一场决战,自然就要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专业、行业扶贫冲锋在前,数万名“第一书记”、农技员扎根乡村。社会扶贫全面跟进,从浙江到广东,四川扶贫得到了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援。从“扶贫日”四川系列活动到“四川十大扶贫好人”暨首届“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评选表彰活动,四川不仅形成了决战全面小康的巨大合力,而且迈出了脱贫攻坚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