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君山守护神 与野生大熊猫为伴和熊捉迷藏

22.05.2015  12:40

  

  巡护人员进山记录珍稀动物 罗效 摄

  

  四川山鹧鸪 刘瑞鹏 摄

  

  野外生火也是他们的基本技能 杨勇 摄

  川南第一峰,海拔2008.7米,位于宜宾屏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还有国宝大熊猫;这里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儿,他们与四川山鹧鸪为友,与野生大熊猫为伴,远离尘嚣,隐居山林。近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走进老君山,揭秘巡护人员背后的故事。

  一次巡护15天

  老君山生长着约367种野生动物、1410种植物和58种菌类,这里常年都有近20名专业巡护人员坚守。主要保护对象是四川山鹧鸪、白腹锦鸡、白鹇、红腹角雉等雉科鸟类,以及近两年确认存在的大熊猫。

  “望远镜、GPS定位仪、罗盘、照相机、记录本、水、睡袋……”关于巡护工作,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本平说,基本装备一样都不能少,特别是在大规模巡护期间,巡护人员都要带上10公斤左右的器材及常用装备,才能完成一次长达15天的巡护工作。

  在保护区域内,巡护人员沿途都会时刻监测四川山鹧鸪及其他野生动物痕迹。“慢点,有信号。”巡护队员们介绍,听到无线电遥测设备传来的哧哧咀咀声响,同行人员就要查看罗盘和GPS定位,用笔记做好录着。仔细看清动物时,还要进行拍照或摄像,尽可能多地记录下保护区里的动物信息和生存环境。

  除了巡护工作外,保护区二埝坪监测站、龙华保护站和龙洞坪保护站每天都有2至3人坚守,平均 10 天 1 次换班。由于是原始林区,手机几乎没有信号,无法上网获得外界信息,巡护人员还得采购粮食和蔬菜应战野外的艰苦生活。必要时,还会捎带少量烧酒,驱寒暖身。

  小心“迷魂阵

  按照地形、植被和海拔的不同,原生态的保护区域内分布了二埝坪、蚂蝗岗、何家坪、花椒坪、太和顶等小地名,然而有的地方环境山体几乎一致,很难分辨。在错综复杂的山形里,曾任四川山鹧鸪样线调查组组长的冯盛林也表示,即便经验最丰富的人员,也难免误入“迷魂阵”。

  冯盛林提到“七星包”三个字,大伙儿都会心生畏惧。2013年11月,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队到保护区开展实地调查时,十多个小山包很难让人分辨方向,调查队员进入后,只得依靠现有的设备。然而当地常有磁场干扰,GPS定位仪在此处失去信号,罗盘指针也变得忽上忽下——完全失去方向感的队员们陷入死循环。幸运的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总算走了出来。

  “早在2003年,就有当地村民在七星包打笋子葬身于此。”冯盛林说,即便附近熟悉地形的村民,也难避免发生意外。但为了工作需要,巡护队员们还是不得不深入险地。当然,他们都会采取妥善措施,例如增加有经验的人员一同进入,详细了解当天天气状况,用心记大树等地标,或留下记号等方式确保安全。

  对于巡护人员而言,可预知的危险并不可怕,不可预知的事件才足以让人胆战心惊。2013年9月,从事了12年巡护工作的陈文才和刚入行不久的徐海涛,到老君山三交界附近安装红外相机。当天下午天气巨变,顷刻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山间大雾弥漫,GPS失去信号,原本下午4点就能走出来的两人迷了路。眼看天色渐晚,而陈文才的手机又没电了,没有办法,两人只得勉强找个地方过夜,黑漆漆的森林里多少让人感到恐惧。

  当天下午2点入山,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管理局人员和附近熟悉地形的村民才将两人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