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翻译技术沙龙”第三次活动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

17.06.2015  13:03

  “四川翻译技术沙龙”第三次活动于2015  年6月14日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MTI研究中心、四川省翻译协会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委员会以及《译苑新谭》编辑部承办。活动主题的设定基于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翻译技术在不同类型文本中的应用”,旨在挖掘CAT辅助各类文本的途径和潜力。

  四川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江丽蓉莅临本次活动。发言嘉宾有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陈有斌、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的王小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颜林海、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黎斌等学者。参加沙龙的还有来自各高校的教师、学生、翻译公司代表、自由译员和翻译爱好者数十人。

  活动分为主题发言和头脑风暴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的主题发言由沙龙发起人之一,我院青年老师张静主持。第二阶段的头脑风暴由沙龙核心成员张静、黎斌、彭成超共同担任主持。四川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江丽蓉致辞,向各相关人员对翻译技术沙龙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介绍了发表文学翻译作品的新平台——由四川省翻译协会与《四川文学》杂志社合办的新专栏“域外首译”。


颜林海老师在作报告

  在第一部分的主题发言中,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陈有斌老师以《“任性”一译  “任性”一学》为题,通过分析时下流行的“任性”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来讲解翻译的技巧和翻译技术的应用。西南交通大学王小可老师以《文学翻译——后工业时代的手工奢侈品?》为题做了精彩发言,从抛出问题“文学翻译能否纳入到生产流水线上去”开始,主要讲解自己的文学翻译经历,分享了文学翻译四个主要的定调步骤。我院翻译教研室主任颜林海教授则以《翻译技术,你想干嘛?》为题,层次分明地从翻译技术的研究、翻译技术的运用以及翻译研究技术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讲解,分享了翻译的两个层面——认知层面和审美层面,并且从科研角度提出了翻译技术研究的方法供大家探讨。西南交通大学的黎斌老师代为讲解徐彬老师的PPT,他从分析CAT的性质入手,借助实际出版翻译案例,说明了  “机器翻译+机辅工具+译后编辑”(MT+CAT+PE)模式对于一些各类翻译文本的有应用价值。

  在第二阶段的头脑风暴中,参会人员就翻译技术在文学与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图书翻译中的项目管理、图书管理与出版、理想CAT软件需具备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我院与会教师和MTI学生积极好学的态度和建设性的提问令其他与会者印象深刻。  

  与会者纷纷表示沙龙活动有很强的连续性,此次活动在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讨论翻译技术在不同类型文本中的应用很有意义,很有针对性,大家收获颇多。

  这次活动已是我院第二次承办翻译技术沙龙,院长孔令翠和研究生工作分管副院长金黛莱从沙龙成立以来一直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密切关注,这也充分体现了我院对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相结合的重视,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对于翻译硕士培养工作有着直接导向作用。作为已举办数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单位,这一活动紧密配合了翻译人才的培养特点和培养过程,符合翻译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为了充分体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征,学院一贯重视翻译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开设了多门覆盖多种类型文本翻译的选修课程,张静老师主讲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课程也在不断完善,此门课程的建设顺应了翻译教学的前沿与行业发展趋势。此外,我院注重信息化背景下的MTI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建设,不仅新建了一批口笔译实验室,新购进一批翻译教学软件和图书,还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翻译教学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实践空间,进行主要包括实践性翻译课程、实训翻译、实习翻译、项目翻译以及其它笔译及口译的各类翻译实践活动。同时我院将紧紧围绕旅游文献翻译和教育文献翻译两大特色,紧密把握语言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使我院翻译硕士的培养特色更加鲜明,质量稳定提高。翻译技术沙龙这类学术活动将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