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四川篇]“春风”再来 四川如何排兵布“镇”

17.05.2016  18:34

  江油市青莲镇。 唐斐虎 摄(航拍四川供图)

  江油市青莲镇。 唐斐虎 摄

  游客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游玩。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宽阔整洁的城市街道,完善的公共设施,优美的人文环境……近年来,德阳市黄许镇的变化很大,许多只在县城、市区才能看到的公共设施,陆续“摆”进小镇。

  变化,与2013年的一场“春风”直接相关。当年5月,我省印发《2013年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黄许镇位列其中。

  百镇建设行动的“春风”为何而吹?吹出了一条怎样的西部乡村城镇化道路?

  □本报记者 梁现瑞 王域西

  打造特色小城镇,“先手棋”是坚持规划引领,做到科学布局、凸显特色,打破“千镇一面”发展困境,为小城镇建设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打造特色小城镇,核心之举在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立镇,破解小城镇“空心化”难题,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打造特色小城镇,根本动力在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着力培育和提升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

   小镇大事

  推进“扩权强镇”

  依法赋予或行政委托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实施“一站式服务”

  将镇级行政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集中纳入便民服务中心,明确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办结时限,减少办事环节流程

  放开落户限制

  四川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特大城市以外的城镇落户限制,清理并废除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限制条件

   推进社保制度改革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社保体系,全面落实统一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政策,增强对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吸引力

   推动社会资本投入

  发挥省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建立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探索PPP、BT等市场融资方式

  大背景

  百镇建设行动起步恰逢其时 顺应世界潮流

  在四川城镇化历程中,2013年不同寻常:

  这一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4.9%,近10年来首次超越工业化率,终结了城镇化率长期落后于工业化率的历史。

  这一年,泸州、绵阳、南充三城人口突破百万,终结了四川除成都外百万人口城市为零的历史。

  这一年,全国全面深化改革起步,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将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特别是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站在历史性的节点之上,重新审视四川城镇化的现状,成绩背后有尴尬:全省中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基础条件差、产业趋同、缺乏特色、发展缺乏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4.9%,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倒数第七。与此相对,全省2000多个镇平均常住人口只有5000左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最令人揪心的是地域上的严重不平衡: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小城镇数量占到全省的42%,而数量最少的三州地区只占全省3%。

  在此背景之下,百镇建设行动的起步可谓恰逢其时。“若不尽快夯实小城镇,恐进一步加剧地域间的不平衡,威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百镇建设行动的实施将明显增强小城镇的吸纳力、承载力和辐射力,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使其成为转移吸纳农业人口的前沿阵地,从而为全省底部基础的夯实奠定基础。

  这也是世界的选择。依托小城镇实现高水平的城镇化,在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在德国,除了柏林、汉堡等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城市。在美国,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

  百镇建设行动正式启动,标志着我省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聚焦在了四川版图上星罗棋布的2000余个小城镇。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00”这一数字,绝非“拍脑袋”的结果,而是经过充分调研、反复权衡。数量太多,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发挥明显的作用;数量太少,难以覆盖全省各个区域,不具备示范价值。几经权衡,四川以“百”为单位切入,连续三年递进,这样,300个在全省小城中的占比略超1/7,成为引领前行的第一梯队,而每个市州有至少10个的试点,每个县有一到两个的试点,覆盖了不同类型的区域,具有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