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还看今朝·四川篇》幕后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25.09.2017  23:06

  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幕后

  在前期的采访拍摄过程中,深入一线的记者们采访成果如何?挖掘出哪些感人的幕后故事?9月24日下午,本报记者连线正在各直播点位采访的相关记者。□本报记者殷鹏

  龙门处处是风光

  “现在龙门处处是风光。”央视记者黄鹂9月23日来到处于芦山“4·20”强烈地震核心区的龙门乡深入采访,见到红色的屋顶、黄色的外墙,她感慨地说,经过几年的灾后重建,如今的龙门乡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采访中,让黄鹂感触最深的是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升。龙门乡许多村民不仅将灾后重建的安置房改造成客栈,还流转土地办起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和茶叶基地等。一名村民在流转土地前,收入不多,如今光是到流转后的果园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2000元。按照协议,村民在流转土地5年后,还有5%到30%不等的利润分红。“明年就可以迎来第一次分红,村民们的收入将有新增长点。

  一组数据让黄鹂印象深刻:龙门乡前几年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乡总人数50%,如今减少到30%,“有20%的村民选择返乡发展,说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他们。

  天梯彝寨喜事多

  联系上央视记者白璐时,她已在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采访了数天时间。古路村地处大渡河大峡谷,被认为是雅安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村民出行,全靠2003年从石壁上凿出来的一条宽只有一米左右的骡马道,骡马道只有3公里,但垂直高差近千米,因而古路村被称为“天梯上的彝寨”。

  白璐说,随着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实施,古路村发生了显著变化。2016年,为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古路村6组癞子坪安置点旅游开发扶贫项目,国网汉源县供电公司将古路村6组用户及旅游开发项目用电纳入2017年中心村农网改造项目。“整个升级工程计划于26日全面完工,届时将为当地脱贫攻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白璐说,这个好消息将随着《还看今朝·四川篇》的播出传遍全国。

  采访过程中,最让白璐感动的是,为了将总重量达10吨以上的电力设备运上古路村,8名工人采用人背、马驮等方式,耗时6天,通过43道拐,凿了300多个牵引桩,一点点将设备运上来。

  10分钟穿越“川藏第一险

  “这是我第二次来雀儿山,两次艰难的采访,让我真正体会到为何雀儿山被称为‘川藏第一险’。”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宇韬说,雀儿山缺氧严寒,山高路险,平均每年有7个月积雪,积雪最深可达3米,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

  采访期间,曾是雀儿山五道班班长陈德华的故事让陈宇韬颇为感动。五道班驻地海拔约4900米,护理约10公里公路,其中有不少危险路段,“陡石门”只能一辆车紧挨陡峭的巨石通过;“鬼招手”弯道极多,一个接一个;“老一挡”则因为坡度大,过往车辆自始至终只能挂一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陈德华在五道班工作了24年。”陈宇韬竖起大拇指。

  如今,已退休的陈德华经常回到雀儿山关注隧道建设情况。目前,雀儿山隧道已具备通车条件,仅需 5到10分钟便可穿越以前需开行2小时左右的雀儿山。“老陈告诉我,通车后雀儿山所有的道班都将完成历史使命,重新分配工作任务,他在这干了一辈子,有些失落,但心里很高兴,因为雀儿山从此不再是‘山鹰飞不过的山峰’。”陈宇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