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稳增长“财十条”背后的三重效应

11.07.2014  11:01

    四川省稳增长十六条措施出台后1个月,着力稳增长的十条财税措施出台。“财十条”背后,透视出长期、撬动、改革三重效应。

    长期效应:长远政策不忘促进短期增长

    “表面上看,‘财十条’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出台的,但就具体政策来看,其利其效更加侧重长期效应。”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李建军认为,落实减税和减费、促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等措施,都是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优化。

    他以减费政策为例,我省去年取消和停征22项国家设立和8项省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今年又停收和免收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见减费政策是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并不是“拍脑袋”决策。而且,由此带来的每年5亿元的减负红利,由企业和个人长期享受。“短期刺激同样重要。”李建军说,“在经济下行时,政府采取刺激性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防止陷入萧条是非常必要的。”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提醒,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忽视保增长的必要性,“像骑自行车,不保持一定的速度,就会倒下来。

    对此,“财十条”相对应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今年6月底前下达重点项目建设资金20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00亿元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100亿元,总规模超过500亿元。“短期刺激”和“长期效应”的矛盾一直是舆论的热点。但王小刚、李建军认为,现代财税体系之下,要看到矛盾背后的一致性。“进行短期政策设计时要着眼长远,实施长期政策时要促进短期内经济稳定发展。这无疑将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但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财十条”中,落实减税和减费、鼓励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利其效在短期更在长期,兼顾了短期内保增长、促就业的需求,长期来看则有转方式、调结构的效果,并不矛盾。

    撬动效应:在关键领域应用奖补方式支持

    “用财税手段调控经济,不能平均用力,需要抓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进行撬动。”王小刚认为,财政资金有限,社会对资金的直接需求却很大,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在领域和方式上做文章。

    选取哪些领域进行支持?“财十条”提出,206亿元用于支持45个促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类重点专项预算项目,重点支持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新区和重点小城镇建设,促进工业产业、内外贸及物流业发展。“支持这些项目的建设本身将带动一部分投资,交通、内外贸、物流等基础性项目,与各类经济活动关联度高,建成后可撬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李建军表示。

    王小刚则注意到新政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文件中提到,我省将主要通过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内的白酒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项目。

    他认为,特色优势产业首先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同时在全国范围的市场分工已经比较明确,对其支持更能凸显稳增长的实效。在支持方式上,实施财政(金融)保险互动的措施成为焦点。我省将通过贷款增量奖励、国库存款资源配置、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和担保贷款财政奖补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财政资金通过这些方式可带动更大规模的融资,中小微企业融资成功后,活力增强,再通过经营,效应再次放大。”两位专家认为,财政资金正是通过这种逐级放大的方式体现撬动作用,保证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改革效应:凸显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重点

    “财十条”的出台,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国家刚刚颁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财税体制改革定下时间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逐渐清晰: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上述三个改革重点,在“财十条”中都有体现。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方面,将建立健全资金分配下达激励约束机制,及时清核拨付政府应归还企业的各类款项。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方面,继续深入推进“营改增”,减税效应逐渐显现,预计本年度可为企业减税100亿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方面,将进一步“财力下移”,截至6月底,省级财政净下划市县收入较上年增量超13亿元;同时,扩权强县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财税改革将是未来的一个大背景。新政很好地契合了从改革中要红利,以稳定经济增长的思路。”王小刚指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给予改革一定空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财十条”的亮点之一是今年102.5亿元一般转移支付资金,这笔资金将由市县立足自身实际统筹用于支持当地全面发展。“一般转移支付是改革的大方向,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主要依赖于此。”王小刚表示,但如果经济停滞,没有增长,用于一般转移支付的资金就会受到限制,这一改革进程也难以保障。

    专家认为,“财十条”背后的三重效应将在未来我省财政政策中得到继续体现。因为它们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能发挥实效的同时,还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大目标相适应,与财税体系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相配合。(记者 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