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25.12.2015  08:27

日前,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组织我省75 所高校实施对口扶贫行动计划,以人员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开发、产业规划为主要内容,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实现88 个贫困县全覆盖。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四川高校造血扶贫模式,筑就了四川精准扶贫的高校攻坚力。

设立专项资金  保障顺利进行

政策和经费的保障,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周雪东说,为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专门划拨扶贫工作经费10 万元,专款专用。同时建立校领导实地调研考察和扶贫工作进度督察制度等工作机制,务求扶贫工作见实效。

据了解,四川大学从2012 年起开始对凉山州甘洛县定点扶贫工作。同时,岳池县也是该校对口定点扶贫工作点。在岳池县,对县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进行论证指导,对涉及该县国土资源局等25个相关部门和单位、涵盖71 个具体的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梳理,内容涉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道路及交通建设,新农村改造及新村建设等。在甘洛县,协助“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设计,最终形成共计41 万字项目说明书及发展规划;参与编制《甘洛县“十三五”规划纲要》、《甘洛县“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甘洛全域空间规划》等规划;完成甘洛县委党校在河东新区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以及彝家新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等。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庄天慧介绍,制定了《2015-2020 科技扶贫工作方案》,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经费每年200 万元。其中对口扶贫广安市前锋区和凉山州雷波县专项经费各40 万元,其他扶贫县(区)专项经费20 万元,科技扶贫专项项目经费100 万元。四川师范大学在其对口帮扶的贫困县建立了扶贫工作专项基金,用于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层次学校的学费、贫困户紧急医疗救助补贴、贫困户创业发展支持等项目。

结合高校优势  实现智力扶贫

红原县、若尔盖县是西南民族大学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地区。西南民大党委书记边境介绍,学校充分发挥在红原县投资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与示范基地,实现学校发展与对口帮扶相结合。以“基地”为依托,西南民大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推广与示范,实现学校科研工作与红原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带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如牛羊乳肉加工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乳肉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等,就使示范户增收达到30~50%。”边境说道。学校安排年富力强的科级干部轮流到红原县挂职驻村,学校及相关部门领导定期前往红原检查调研,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学校一大批科研人员自觉地深入田野和农牧民当中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转化和应用,并培训指导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开展扶贫帮困。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优势学科,我省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对贫困县实现智力扶贫。西南石油大学通过制订《联系指导蓬安县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五个一”帮扶计划:即修一段公路,解决某村的交通问题;援建一所村小,解决某村的教育问题;打一口深井,解决某村的吃水问题;建一所卫生室,解决某个区域的就医问题;引进一个教育项目,促进帮扶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四川音乐学院则组织文化扶贫小分队,开展“送文化、送艺术下乡”活动,帮助建立“文化脱贫”小组,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积极与广元明觉小学、元坝中学加强联系,为当地音乐教师、艺术特长生提供培训服务。四川民族学院多次深入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一村二村进行调研,制订精准扶贫指导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为扶贫村的发展出好点子、谋新路子、想新法子。

对口帮扶因地制宜  成效显著

要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只有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和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切实做到贫困的“痛点”在哪里,对口帮扶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确保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

我们的扶贫一定是因地制宜的。”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任重介绍说,今年7 月23 日至24 日,四川师范大学派工作组前往定点帮扶的甘孜州理塘县开展调研。11 月16 日,学校又选派1名优秀青年干部到村,与甘孜州人社局选派的村第一书记组成驻村扶贫工作小组。该小组深入村落,宣讲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方针政策,现已相继完成了三轮村情深度调研、帮助健全了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确认了村贫困户、提出了村“十三五”精准扶贫初步规划等。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刚介绍,在对口雷波县隆兴村的帮扶工作中该校也经过充分调研,实行1+N对口扶贫方式,已制订《一对一脱贫工作计划》。同时还完成学院领导干部与54 户贫困家庭的对接,建立了对接信息联系卡,每户1000 元脱贫产业启动资金已全部到位。确定采取公司+农户+学院的形式在隆兴村建立“高山蔬菜供应基地”和“隆兴村农产品配送中心”,解决贫困户农产品出售瓶颈问题,此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学校培育的国家审定品种早实薄壳核桃,在贫困地区已推广3 万余亩,增加产值5000 余万元。”庄天慧介绍说,川农大组织专家团队先后在贫困地区示范推广作物、林果、蔬菜、畜禽等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100 多项、新成果50 余项。在甘孜、阿坝、凉山、巴中、广安、广元等多个贫困市、州、县区成功示范推广了樱桃、脆李、核桃、茶叶、中药材、南江黄羊、土鸡等一系列新品种,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四川农业大学还为当地搭建了以“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为主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广大农户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接听咨询电话2 万人次,网络联系4 万人次,700 余人次专家作了咨询服务,较好地解决了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倪  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