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发展稳中有为

28.03.2016  20:57

 

  全省茧丝绸行业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夯实产业基础,推进结构升级,提高管理营销水平,化解外部风险,行业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规模优势持续保持。
   一、蚕桑基础得到“新夯实”。 2015年,全省蚕业生产基本稳定,蚕茧质量稳步上升,新建标准桑园超过10万亩,桑园面积保持185万亩规模,全年发茧种201万张,生产蚕茧7.6万吨,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信息显示,四川蚕茧综合质量在全国蚕茧主产省中名列前茅。蚕桑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加快,攀西、川南蚕区保持快速发展,绵阳、南充等川中北蚕区得到巩固提升,30个重点基地县,50个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部分地区规模优势已经形成;蚕桑产业化经营机制日趋完善,以涪城、宁南为代表的“公司+共育户+农户”模式把提质增效做到全国最高水平;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培育10亩以上专业大户6万户、30亩以上家庭农场2100户,农业厅大力推行“一人两亩桑、脱贫奔小康”发展模式,栽桑养蚕助农增收效果显现;蚕桑综合利用推进加快,全省30个县区发展果叶兼用桑,面积突破10万亩,投产达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质量最优桑果生产基地,起到了提高经济效益,巩固蚕桑基础的效果。
   二、结构优化实现“新进展”。 面对外需乏力,内需提振缓慢的市场环境,全省丝绸工业抓转型、促升级,实现产值254亿元,蚕丝及交织物、蚕丝被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六位,行业结构调整在逆势中取得了新进展。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由省丝科院牵头的省科技创新重大产业链项目“蚕桑丝绸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集成8项技术,开发10类新品,已通过验收。以“自动化煮茧技术及设备”为代表的一批核心技术和设备在全行业广泛推广应用。园区建设加速产品迈向高端,南充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嘉陵工业园区分别入驻茧丝绸行业企业15户、10户。凉山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2015年实现产值近28亿元。依格尔、金富春、六合、安泰、银海等企业适应消费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深度,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终端化方向发展。
   三、市场营销取得“新成效”。 全行业立足四川资源优势,强化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四川丝绸市场占有率和业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省丝绸协会监测的46户茧丝绸企业实现内销收入52.13亿元,同比增长6.2%,四川真丝绸商品出口额排名全国第六位。市场拓展持续发力,商务厅以更大力度,再次组织55户行业典型企业赴杭州,以“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为平台,开展“川货全国行•杭州站”活动,展位面积和参展企业户数较前年分别增加145%、62%。通过展示展销、对接洽谈,进一步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学习先进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经验。新型营销电子商务再强化,“南充丝绸”抱团在中法跨境电商平台建立南充丝绸馆,搭建产品外销快速通道。银海丝绸、资中宏和、绵阳天虹等企业相继建立电商销售平台。省丝绸协会和欧洲四川商会组织省内部分茧丝绸骨干企业赴意大利、德国、法国开展四川丝绸推介和经贸促进活动,探寻合作商机,促成南充市与欧洲最大丝绸中心——意大利科莫省达成《丝绸产业合作备忘录》。品牌建设卓越成效,2015年,西充县、德昌县分别获得“中国丝绸之乡”、“中国果桑之乡”称号,依格尔公司建设的丝绸博物馆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称号,“寿昌号蚕丝被”被列入四川省地方名优产品推荐目录,“宝珍”、“六合”、“依格尔”、“凯华”、“卓尚”等一批产品品牌相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或通过著名商标复审。在“2015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创新设计大赛”上,我省企业荣获银奖一枚,铜奖两枚。
   四、创新发展有了“新动力”。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我省实际使用中央财政支持茧丝绸发展资金较2014年增长29.5%,全行业面向市场调结构、抓转型、促升级步伐加快,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取得初步成效。南充市以主题园区聚集资源,以创新驱动增强活力,以提升效益催生动力,以品牌战略扩大市场,找准重点精准发力,建成国内最大真丝绸生产基地,丝绸经济总量和丝织品产量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发展动能有了“新元素”,全行业深挖四川丝绸文化底蕴,着力丝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建设和丝绸文化旅游商品开发,茧丝绸产业逐步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向茧丝绸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转变。第四届郫县安靖国际刺绣艺术节在成都成功举办。天虹丝绸“千鹤桑田•天虹园”现代蚕业体验园、成都蓉锦蜀绣三道堰基地陆续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