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关于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拟授称号人选的公告

03.05.2017  23:32

根据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组评审和专家复审组复审,评选出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拟授称号人选4人,已经2016年11月8日省委宣传部部务会和12月22日省评奖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拟由省政府表彰、奖励。现予公告征求意见。自公告之日起7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拟授称号人选持有异议,或对公告内容有文字错漏需要更正的,均可以真实身份书面向省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大石西路科联街19号,邮编:610071,电话:028-64236983、64236372,联系人:黄兵、赵静。需保密者,请注明。过期或不符合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公告期满后,省评奖委员会将报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授奖。

 

                                                                                    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2017年5月3日

 

 

 

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拟授 称号 人选

 

—— 刘诗白同志简历

 

刘诗白,男,汉族,1925年3月出生,重庆万州人,中共党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经济学家》杂志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名誉主席、新知研究院院长、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曾任四川财经学院副院长,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等。

刘诗白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在社会主义产权理论、转型期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及现代财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刘诗白教授是中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并以其独到的见解被称为中国三大产权理论流派之一。其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起到了有益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诗白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著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若干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探》、《产权新论》、《论体制创新》、《主体产权论》、《刘诗白文集》(十卷本)、《我国转轨期经济过剩运行研究》、《现代财富论》等10余部。主要成果曾获1990年孙冶方经济学奖和1992年吴玉章奖。专著《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若干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产权新论》、《现代财富论》曾分别获四川省1984、1986、1994、2005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战略决策——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获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论文奖。已被列入美国传记研究所编的《国际名人录》(1988年第2版)、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的《国际领袖人物录》(1988年版)、《澳洲、亚洲、远东名人录》(1988年第1版)、《世界名人录》(Marquis who's who 1988年版)中。曾荣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最具标示性“风云人物”称号、“2011成都全球影响力人物”称号。

刘诗白原创的理论成果已得到转化和应用。1985年他在全国人大提出建立货币委员会和1990年提出“缓解市场疲软十策”等提案,均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纳。他在1988年提出银行企业化改革的设想,业已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

刘诗白教授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科研作风严谨求实。

 

—— 林凌同志简历

 

林凌,男,汉族,1926年2月出生,山西平定人,中共党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术顾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兼职委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被聘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9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四川省“十大英才”称号,2009年被评定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3年被列为“20世纪中国知名经济学家”。

林凌研究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现形式研究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经济理论和城市化道路研究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并亲身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的企业改革、城市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活动试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实践进程。林凌研究员与蒋一苇教授一起,向国务院提出在首钢进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的建议和在重庆进行中心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议,与廖元和、刘世庆教授联合提出建立成渝经济区的建议,以及其他建议,得到中央和省领导采纳和实施。

20世纪末,林凌转向区域经济研究。1994年他在东南沿海地区7个省市作了调查,写出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路》一书,2000年他和中国工经联的同志考察了全国14个老工业城市,向朱镕基总理提交了《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的研究报告,2000年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之际又撰写了《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讨论》、《审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报告和文章,这些观点、理论的提出和论述,与2005年中央提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期而合,对全国区域经济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2005年以来,林凌先后牵头完成多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重大项目,包括;《重塑四川经济地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四川水利改革与发展》、停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获得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重视和采纳,社会反响强烈。特别是他和刘宝珺院士、马怀新、刘世庆等50多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家合作,花了整整12年时间,先后研究出版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增订版)两书,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8年经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暂停;2016年出版的《备忘录》(增订版),中央领导都有批示,国务院有关部门决定,改变原定西线方案,重新研究新的调水线路。

林凌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两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报告奖,一次获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多次获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林凌研究员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科研作风严谨求实。

 

—— 卿希泰 同志简历

 

卿希泰,男,汉族,1927年12月出生,四川绵阳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中国道教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国际知名的道教研究权威学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宗教学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前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顾问,成都市道教协会顾问,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哲学系创建者之一,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国家“985工程”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

1952年,由于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卿希泰先生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成为第一届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的学员。1954年研究生毕业,回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1959年,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卿先生负责创建四川大学哲学系,任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该系的建立,填补了当时西南地区哲学教育的空白,培养了大批哲学教学、科研人才和党政干部。

198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专门研究机构——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成立,卿希泰先生担任创所所长。在卿先生带领下,该所在宗教学领域创造了我国高校的多个“第一”:第一份宗教学学术刊物《宗教学研究》(1982年);第一个宗教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2年);第一个宗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第一个宗教学省级重点学科(1992年);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第一个宗教学国家重点学科点(2002年);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独立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的国家“985工程”哲学社科创新基地(2005年)。

卿希泰先生在科研工作中发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国际上甚至流传着“道教发源在中国,研究中心在西方”的言论。抱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卿先生决心深入研究道教文化,为国家和民族争光。数十年来,他锲而不舍,严谨治学,编著出版道教文化研究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5次,其中一等奖7次。如《中国道教思想史纲》获得四川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86年)、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5年)等奖项;《中国道教史》被项目鉴定组评价为“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且在国际道教学术研究界亦产生重大影响,它代表了当今我国道教学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获得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第三届国家图书奖(1997年)、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等奖项;《中国道教思想史》,经专家鉴定认为“填补了道教思想通史研究的学术空白,是我国道教学术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09年),获得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年)、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日本著名学者曾评价道:“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最高水准的道教研究机构,其所长卿希泰教授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等众多著作,也一样是中国道教研究的最高权威,就在日本也享有崇高的威望。”

卿希泰先生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为四川大学乃至全国宗教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成绩卓著。他为国家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国家宗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跨)世纪优秀人才,他还为其他国家培养了数十名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为发展我国宗教学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卿希泰先生忠诚于党的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崇尚真理、胸怀广阔、眼界高远、勇于开拓、学殖深厚、道德高尚。

 

—— 项楚同志简历

 

项楚,男,汉族,1940年7月出生,浙江温州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文学史家和佛教学家。现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首批),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等三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四川省“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项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柢,熟读四部典籍与佛道二藏,精于校勘考据,擅长融会贯通,在研究中熔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宗教学于一炉,在每个研究领域都深入到学科的前沿,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成果。

项楚对敦煌语言文学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对敦煌学的研究折服了自诩“敦煌学在外国”的外国学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的《敦煌文学丛考》、《王梵志诗校注》已成为国际敦煌学界的经典著作,并连续两次获得全国人文社科最高奖——教育部首届、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在中国语言文学界是独一无二的。《王梵志诗校注》还获得首届思勉原创奖。日本学者曾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1980年起,日本汉学权威入矢义高主持的读书会连续4年研读王梵志诗,准备对中国当时出版的有关王梵志诗的著作展开全面批判。为此,项楚加速完成了《王梵志诗校注》初稿的主要部分(约50 万字),提前手写影印,发表于北京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著作让日本学者折服,入矢义高高度称赞:“对其极周详精审之至的注释,我只能起久长的惊叹之感。”批判自然也烟消云散。季羡林回顾此事时说:“项楚教授对王梵志的研究,就曾把日本的一场剑拔弩张的‘批判’,在事前‘镇压’了下去。”

项楚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界系统而大量利用佛教文献进行中古和近代汉语研究的先河,其《敦煌变文字义析疑》等系列论文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一等奖。项楚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被喻为该领域“导夫先路”(郭在贻教授评语)的领路人。

项楚是国内最早倡导研究中国佛教文学的先行者之一,并且取得了最出色的实际成果。他的《寒山诗注》后来居上,从美国和日本夺回了寒山研究的主导权和权威性,并因此获得了四川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在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又再次获得一等奖,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鉴定专家认为该书是“横跨佛学、文学、语言学、文献学、敦煌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研究、学术内涵相当丰厚、创新程度较高的成功之作”。

项楚融贯文史哲的大师风范受到学术界的高度推崇,权威期刊《文学评论》2004年1期发表著名学者栾栋的论文《文学归藏论》说:“一些著名学者于文学之行藏均有启蔽。如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项楚等先生的文学研究,既有别于西式文学观念,也有别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套路,可以说是文史哲的淹灌,是文学非文的钻仰,是文学向他在的超越。”

项楚教授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科研作风严谨求实。

文章来源:规划评奖办 网站编辑:周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