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保厅长:灰霾污染防治办法今年上半年或出台

19.01.2014  11:14

  1月18日,省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做客华西两会会客厅。

  2013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迎难而进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8个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按新标准发布PM2.5等监测数据,对25个省控城市实行了空气质量排名。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和92%。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完成营造林94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133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万亩、石漠化土地5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

嘉宾姜晓亭

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2014年,共建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2014年,制定出台《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2014年,21个市州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能力全覆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川生态地位突出,要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水、空气、森林……这些不可或缺的生态因素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四川有何动作?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

水质断面超标,去年扣缴了4082万。”据姜晓亭透露,从2011年9月起,我省针对岷江、沱江流域24个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水质超标的地区按级别扣缴资金,“今年,作为主要污染物的总磷,将纳入考核因子。

就老百姓关心的空气,今年将继续出重拳。上半年将制定出台《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空气质量监测处于“双轨制”的21个市州,将加快“并轨”脚步,年内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能力全覆盖的规划,比原计划提前1年。

生态补偿

水质断面超标  试行资金扣缴制度

华西传媒集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治理沱江、岷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目前进展如何?

姜晓亭:相对金沙江等其他流域而言,沱江、岷江流域水质污染问题较严重,又涉及老百姓的饮用水问题,单靠行政手段治污还不行,我们要积极探索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必要的经济手段来推动水环境治理。

从2011年9月起,省政府决定在岷江、沱江流域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岷江、沱江流域划分24个考核断面,分管所在地区,包括5个市、14个扩权县市,由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监测。如果监测到水质超标了,该地区就会被扣缴相应罚款。

华西传媒集群:今年有何新举措?姜晓亭:前两年重点考核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近两年河流中总磷超标情况逐渐突显,已成为岷江、沱江流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引导流域污染防治,加强对流域含磷及化合物的工业废水、农村面源、生活污水等污染的治理,今年我们将总磷这项指标纳入到考核因子中。

环保法案

灰霾污染防治办法 今年上半年或出台

华西传媒集群:四川省政府2014年立法项目中,《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备受公众关注,目前情况怎样?

姜晓亭:列入省政府2014年立法计划的57件地方性法规、规章项目中,环保占了2席,其一为《四川省辐射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另一个就是《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该办法的出台,无疑会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华西传媒集群:《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预计什么时候能出台?

姜晓亭:目前正在抓紧起草中,预计上半年能出台。

空气监测

21个市州明年起空气监测用“新标准

华西传媒集群:21个市州空气质量监测有的是空气质量指数(AQI),有的是空气污染指数(API),为啥要实行“双轨制”?

姜晓亭:今年1月1日起,四川8个环保重点城市采用“新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I),其他市州采用“老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和老标准相比,新标准评价指标更多,比如说多了PM2.5,这需要监测能力覆盖,目前还处于“老标准”向“新标准”过渡阶段。

华西传媒集群:“双轨”并行,有些老百姓说看不懂。按照计划,2016年21个市州才实现“并轨”,您认为进度如何?

姜晓亭:采用标准不同,老百姓确实容易看不懂,还会导致可比性弱的问题。举例而言,A城采用AQI指数评价,B城采用API指数评价。同样的空气质量,API评价为“轻度污染”时,AQI评价可能就为“中度污染”,能说A城比B城空气更糟吗?

所以,我们决定加快“并轨”速度,2014年内实现全省18个地级市和3个州政府所在地的西昌、康定、马尔康的城市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能力全覆盖,争取从2015年起全部采用AQI评价空气质量,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监管举措

绿色信贷

信息共享平台今年建成投用

华西传媒集群:保护生态环境光有监测还不够,还要管控、治理多管齐下。针对公众关注的高污染、高风险企业,有何特别监管举措?

姜晓亭:今年,我们将会同四川银监局联合建立全省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把全省重点企业特别是高污染、高风险企业的环境信息(包括执行环评与“三同时”情况、排污达标情况、缴纳排污费情况、参加污染责任保险情况、环境违法情况等九类信息)录入信息平台,相当于建立一个企业“绿色档案”,银行将根据企业环境信息发放或控制贷款。

华西传媒集群: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是种全新尝试吗?

姜晓亭:应该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环保部门一直在向银监部门提供企业环境信息,并且一直在进步。

从时间上,环保部门从每半年、每季度,逐步加密到每个月向银监部门提供一次企业环境信息;从数量上,纳入企业一直在增多,去年总数达到1200多家,建成平台后将突破上万家。(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路延 罗琴 摄影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