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四川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工业信息化部 财政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有关文件精神,促进我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的实施,现将《四川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7月18日
四川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等有关文件精神,促进我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先进制造强省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长期战略任务,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分步推进、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的原则,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积极营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着力突破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控制软件等核心技术,不断强化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平台等基础设施支撑,稳步提升集成应用水平,探索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统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努力将我省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智能制造高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改造明显加快,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攻克100项以上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参与制(修)订国家智能制造标准5项以上,广泛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初步建立面向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培育5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建成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1000家,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15%;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0个以上,其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智能装备。 大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工程、军民融合工程,依托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专项,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技术装备,采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智能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专栏1 智能装备发展重点 |
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智能装配装备等6类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化研制。重点研制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精密立式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机床;加速突破高精密减速机、传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末端执行器等4类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重点研制重载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重点研制航空航天、汽车等方面增材制造装备和智能装配装备;重点研制轨道交通、油气化工、高精密器械等方面智能检测设备;重点研制重、中载自动导引运输车等智能物流装备。 推进高效清洁发电与输变电装备、油气化工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与卫星应用装备、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现代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工程与矿山冶金装备、高端民生装备等9大领域的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的自主化研制。 |
(二)大力发展智能化终端产品。 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电子信息万亿产业打造工程,以推动终端产品及应用系统智能化为主线,着力强化技术攻关,突破基础软硬件、核心算法、先进工业设计及关键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中的融合应用,提高智能硬件创新能力,加快促进智能化终端产品的产业化。
专栏2 智能化终端产品发展重点 |
积极发展并推广核电检测、电力智能巡检、警用排爆、管道检测等特种作业机器人,手术、康复、护理、物业协作、市政等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厨卫、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家用智能产品,军用高端、民用运输、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培育发展数据采集测量型GNSS产品、车载导航/监控终端产品、便携式导航/监控终端产品、精密授时产品、航空/航海GNSS设备等北斗导航设备,清洁、教育娱乐机器人;探索自主开发特种服务机器人操作系统及软件包。 |
(三)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关键环节,针对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单元/车间/工厂的建设需要,加快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发展示范等“四大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
专栏3 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向 |
整合现有各类创新资源,建设发电设备、精细化工、泵、电焊机、功能性食品等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创新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高安全网络化实时通信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基于图像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识别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业务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数据管理软件。 |
(四)强化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推广应用。 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要求,积极组织省内重点企业、创新中心、科研院所等单位,承担国家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重点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快智能制造滞后及交叉重复标准清理,强化智能制造标准解释机制,深入实施宣贯培训,开展对标提升行动,加大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示范力度,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完善智能制造标准实施过程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反馈信息的分类处理和综合分析,适时发布标准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年度报告,形成标准化推广工作良性循环。
(五)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 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强基工程、“互联网+四川制造”实施工程,打造天府新区、成都、绵阳、德阳、泸州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云制造服务平台、物联网协同平台、标识解析系统。面向优势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生产单元/车间/工厂,重点构建广泛连接生产装备、在制产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生产环境的低延时、高可靠内部信息网络,培育发展短距离无线、蜂窝无线等技术构建的无线信息网络。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参与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审查标准,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评估、审计和认证制度。
专栏4 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 |
积极引进航天科工集团、三一集团、腾讯、浪潮集团等国内龙头,加强战略合作,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产品流通交易平台、大数据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平台、企业内部云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基础平台。加快组建四川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四川物联网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四川分联盟。研发融合IPv6、4G/5G、短距离无线技术的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构建企业级智能产品标识系统。开发工业互联网核心信息通信设备、工业级信息安全产品及设备。支持工业企业利用工业以太网、窄带互联网、SDN、IPv6等技术改造工业现场网络,在工厂内形成网络联通、数据互通、业务打通的局面。利用SDN、网络虚拟化、4G/5G、IPv6等技术实现对现有公用电信网的升级改造,推进宽带数据网络和光网络在制造业的覆盖和应用。 |
(六)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支持制造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科研院校成立联合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批量定制、远程运营服务等方面试点示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并在相关行业移植、推广。探索培育经过认可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智能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化水平测定和智能制造能力评价。
专栏5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重点 |
聚焦制造过程关键环节,在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新材料、民爆等领域遴选一批离散型智能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饮料食品、电子信息、冶金、建材、纺织、造纸印刷、生物医药、家电、家具等领域遴选一批流程型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总结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在相关行业进行大规模移植和推广。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研究制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遴选标准,培育重点领域标杆企业。 |
(七)加快重点领域智能转型。 围绕白酒、食品、机械、冶金、建材、石化、轻纺等传统产业,大力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工为主要内容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提升重点制造技术绿色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高端成长性产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推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支持创新中心、重点园区、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等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
(八)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生产单元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整合和利用现有制造资源,加快建立云制造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专栏6 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 |
引导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等,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研究制定简便易行的智能化改造方案,推广一批成熟使用的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技术。鼓励“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和推广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联合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共享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 |
(九)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重点围绕核心产业聚集创新资源,积极筹建一系列产学研平台,推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重点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
专栏7 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培育专项行动 |
大力支持创新中心、产学研用联合体、产业联盟、装备制造企业、规划设计院等发展基于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安全可控的智能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加快培育一批有行业、专业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大力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和创新发展,培育一批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专精特”配套企业。 |
(十)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一是以成都、德阳、自贡为核心,以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努力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大核心、大配套体系,提升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区规范有序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成都、绵阳、德阳率先实现优势产业智能转型,成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带动自贡、眉山等其余城市加快自动化、数字化升级改造,逐步向智能化发展。三是支持成都率先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并加强与德阳、绵阳、自贡、泸州、攀枝花等城市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集成和对接,不断完善体系架构和运行规则,推进制造过程各环节和全价值链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等工作,并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密切配合,按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省级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及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培育等专项资金,要把智能制造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免税等优惠政策。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满足智能制造企业的资金需求。引导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智能制造企业的投资支持。鼓励智能制造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
(四)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在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知识产权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鼓励我省企业加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链分工体系和协同制造体系。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川设立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五)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学校、院所、企业等优质资源及与北大、清华、浙大等国内知名院校开展的省校战略合作,通过联合办学、人才交流等方式,广泛进行智能制造新技术、新模式培训,构建高级管理人才、高技术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发展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支持高校创新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