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纪实

22.08.2014  16:07

      科学决策以数为据、规划发展以图为凭。随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深入开展和部分典型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发布,地理国情信息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扩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几年来,四川省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始终坚持在“”字上下功夫,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谋划,着眼监测,以用促建,多措并举,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在服务政府决策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科学谋划   省情监测率先起步

      2008年的汶川地震给四川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对地表地形地貌、自然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2011年初,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地理国情监测试点之时,四川省率先启动了汶川地震核心灾区地理省情监测工作。

      测绘部门在充分考虑地震核心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依托行业专业技术优势,利用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成果和国土、民政部门专业资料,运用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开展了基础地理省情统计分析和汶川地震核心灾区地理省情监测工作。2012年底,四川测绘、国土、民政三部门联合发布《2012四川省地理省情公报》,这是四川首次发布地理省情公报。

      此次发布的地理省情成果主要包括四川省各级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基本形态、特征地理位置的海拔高程,以及城镇的最高、最低和平均海拔高程等,以及汶川地震核心灾区震前震后地表形变监测和堰塞湖分布和变化情况。项目成果在地灾防治、应急抢险、工程建设、旅游出行等多方面广泛应用,为制定财税、帮扶等政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并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

科技慧眼   灾害应急大显神通

      四川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测绘技术手段在各类灾害应急中大显身手。2013年的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利用遥感影像开展对比解译分析,而基于天地图搭建的 “4•20”芦山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震后不到一天就横空出世,像一双慧眼为抗震救灾提供震情实况。这个平台同时加载到四川省应急测绘指挥平台上,源源不断地发布、更新灾区最新高分影像数据成果、灾区行政区划图、地质灾害点分布图等,极大地方便指挥决策。通过该平台,灾区哪里有交通堵塞,哪里有河道壅塞,哪里有塌方滑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它既是领导运筹帷幄的“智多星”、救援队伍的指南针,也是社会公众了解灾情的权威平台,为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2013年6月-7月,四川境内连续遭受强降雨,川西地区多处爆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道路、桥梁和房屋大量被毁,土地被淹没。根据省政府的安排,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会同有关部门对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重点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并对地震重灾区“6•18”以来洪灾地形地貌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 “6•18”以来洪灾对地震灾区影响情况分析报告》。该报告对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对灾害防治和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许多重要建议受到省政府重视,魏宏省长作出批示,高度评价报告成果。该分析成果也成为许多省级部门相关决策的基础依据。

遥感监测   保障区域生态文明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地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测绘部门结合地理国情普查阶段成果和历史遥感影像资料,积极开展自然生态遥感监测分析工作。2013年10月,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对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典型区域松潘县开展监测分析。通过对近10年来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对比分析,对松潘县10年来的地表覆盖与自然生态指标进行了动态变化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也持续改善,充分证明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可以相互协调。

      2013年12月开始,测绘科技人员利用2001年至2013年共12年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资料,对川滇主体功能区内的茂县、宝兴县和乡城县的自然生态状况实施监测。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分析研究人地关系的新动态、新变化、新趋势和新规律,并就生态改善提出建议。监测成果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定生态红线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揭示了我国实行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以后国家生态功能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及发展变化情况。

风险分析   助力地质灾害防治

      四川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次生地质灾害频发,而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多个市州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更是剧增。为评估风险、有效的防灾减灾及进行地质灾害治理,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国土资源厅在充分利用全省权威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专业部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彭州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通过监测分析,在查明、统计彭州市、都江堰市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彭州市、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评价与分析,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并提交给省政府办公厅和国土部门。报告详细阐述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与规模,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防灾减灾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预案、规避和减少地质灾害风险提供了决策支撑,有效服务于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建设。

      此外,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省国土厅、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开展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综合统计分析工作。通过都汶公路三维实景数据与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的无缝集成,从不同空间角度展示都汶公路道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危险程度、生态地质环境,直观详细地展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同时开发交互式统计分析和成果展示模块,结合三维实景数据可量测功能,动态展示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和统计分析成果。

变化监测   辅助政府科学决策

      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是四川省落实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为全面掌握天府新区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测绘部门组织开展了天府新区发展变化监测。利用2012年10月和2014年01月获取的彩色航空数码影像,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工业用地、地表水资源等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形成《天府新区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报告》、《天府新区基础设施变化监测报告》、《天府新区建设用地变化监测报告》。报告直观反映了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实施进展情况,展示重大项目与重要工程的实施状况和效果,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新区规划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四川正在开展一系列典型地理国情监测分析工作,如重大项目地理国情监测与综合统计分析、教育资源均等化综合统计分析、地震带烈度综合统计分析、泸州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监测、重点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城市群地理省情监测等,监测成果将为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的制定、国土资源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服务,有效助力于政府科学决策,在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四川建设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