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劳教局:只等换牌“戒毒管理局”

22.11.2013  10:54

  只待劳教制度正式废止;今年初到9月底,全省已解教劳教人员近千人

      成都商报记者 柏阳月 摄影报道

  四川劳教史沿革

  1956年

  第一批劳教人员,211人

  1960年

  达到38594人,为四川省劳动教养史上最高年收容纪录

  1957年

  收容对象由“两种人”增加到“四种人

  1964年

  在所劳教人员12834人。劳动教养收容也从以机关内部对象为主,转向以社会收容对象为主

  1966年~1975年

  1966年10月公安部发出通知后,劳教人员的收容、解教和清放全面停顿。劳教人员收容总量由1966年3660人减到1970年的745人。1971年有限恢复劳教后,收容量在1975年为3670人

  1976年

  文革结束后,四川劳教工作进入全面整顿阶段

  1977年

  全省劳教人员收容量再次攀升至万人以上

  四川省劳教局提供资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目前,四川有8个劳教所,这些劳教所将走向何方?劳教所里的干警、劳教人员,又会有怎样的未来?

  昨日,四川省劳教局局长和相关负责人接受成都商报专访表示,从今年年初到9月底,四川解教的劳教人员有近千人。据称,目前,四川的劳教所已开始向强制戒毒平稳过渡。而四川省劳教局也正在等待着正式废止的那一天,挂上“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的新牌子。

  末任劳教局长

  “近几年,劳教2年的已不多

  符合条件的 已提前解教

  在《决定》提出“废止劳教制度”前,四川省劳教局的工作就已经围绕劳教制度改革开展了。

  四川省劳教局研究室主任彭朝阳说,“废止劳教”虽然一直都在争论,但真正开始有所调整是在今年1月的全国政法工作会上。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对劳教制度进行改革。

  彭朝阳介绍,在这次会议后,四川省举行了3次座谈会,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为配合劳教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依法、依规,按程序对劳教人员实施积极宽容的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劳教人员提前解教,“从今年年初到9月底,四川解教的劳教人员有近千人。

  彭朝阳说,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劳教转型问题,要平稳过渡到强制戒毒工作。

  近年来 劳教两年的人已不多

  “我肯定是四川省最后一任劳教局局长了!”昨日,四川省劳教局局长林蒙昌笑着说,“可以说是‘末任’!

  谈到劳教制度被废止的心情,在劳教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林蒙昌觉得“很正常”。他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说:“迟早要废除,改革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但这并不是否认劳教制度在历史中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治安非常乱,对那些行为不够判刑,治安处罚又太轻的违法者,通过劳教来教育、改造,不仅对劳教人员自身的行为规范有好处,对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也做出了贡献。”林蒙昌认为,“在当时,劳教制度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林蒙昌认为,劳教制度争议最大的就是审批程序问题:“限制人身自由需要法定程序,但现在是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审批机关审批后劳教部门接收,这一程序很受争议。”对于教期过长的问题,林蒙昌说,以前存在这类问题,但近几年已经很少了,“审批机关也很少再批3年的了,一般就是几个月、1年,2年的都比较少了。

  最后的劳教所

  正向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过渡

  向戒毒所转变 强戒人员已上万

  “之前中央的决定还没出来时,干警确实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林蒙昌说,一些老干警有情绪也很正常,毕竟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也有年轻干警感觉前途不明朗。他说,现在废止的决定已经出来了,反而大家的心态都平稳了,目前就是向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过渡。

  2008年《禁毒法》出台后不久,四川大多数劳教所都增挂了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牌子,劳教工作重心也有所转移。

  “强制戒毒人员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重心也有所转移。”林蒙昌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份为违法者、病人、受害者,劳教人员的身份主要是违法者,他们的性质和身份与劳教人员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干警在工作中将重心放在戒毒治疗上,涉及到科学管理、人文关怀,以及出所后的帮扶和安置就业等一系列的工作,干警自己都要充电,培训心理学等各项知识。

  林蒙昌说,目前强戒人员有上万人。

  “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牌子已制好

  林蒙昌说,等劳教制度正式废止,到时四川省劳教局将摘下牌子,挂上“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的牌子。

  虽然现在四川省劳教局的门口只挂了“四川省劳教局”的牌子,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四川省劳教局大厅里,一块写着“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的牌子,正静静地立在大门边。

  四川“第一所”往事

  沙坪劳教所

  位置:峨边宋家山(后迁到眉山城郊)

  历史:建于1955年11月,至今58年

  干警和劳教人员同下地

  有时还会去采矿

  这间四川第一所里,当年是如何管理劳教人员的?又有什么变化?从省劳教局提供的材料以及老干警的讲述中,可窥一二。

  1956年开始接收劳教人员

  今年57岁的车孟春,是四川省劳教局的调研员,他在劳教系统工作了30年,从小就在劳教所的家属区长大,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劳教干警。

  “我父亲工作的地方叫沙坪劳教所,那是四川第一个成立的劳教所。”车孟春说,1955年11月,老红军谢炳荣率领由12名战士组成的先遣队,来到峨边的宋家山上原始森林的边缘,在海拔近1500米的半山腰处垦荒,建立了沙坪农场,1956年开始正式接收劳教人员。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也不方便,坐汽车只能到县城,到不了山上。

  车孟春说,据他了解,那时沙坪劳教所的劳教人员每天主要是学习、劳动。学习就是干警讲方针政策,普法,个别谈话;劳动是干警带着一起锄草、采茶,有段时间还要去采矿。劳教人员的粮食供应也按工种来,轻微劳动的就领得少些,重体力劳动就多些,“最多的每个月有40多斤。

  2006年走出大山 靠近城市

  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指出:“劳教工作必须坚决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四川的劳教所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单一的强制性管理,有了更多的人性化工作方式。”当年,车孟春也开始在沙坪劳教所工作,他说,后来劳教所还成立了特殊学校,劳教人员就在学校里学习、考试,毕业后还会发结业证书,社会、家庭也进入劳教所内帮教,加强劳教人员和社会的沟通。不少劳教所还从偏远的地方搬到大、中城市附近,比如2006年沙坪劳教所就搬到眉山市城郊。